首页 -> 2008年第12期
运用品味法教好散文
作者:郭怀玲
通过品味这些生动形象的语言及巧妙的修辞手法,使抽象的意义实感化,平面的东西立体化,静态的物体动态化,无知事物情意化。
第四,把握重要语句,如体现文章主旨的关键性语句,在文中起到总起、总结、承上启下作用的句子,来更有效地理解篇章的含义。如《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中写到:“是因为父亲首先显示出了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执著。认真。”要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必须联系全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父亲”的执著与认真。作品为什么说执著和认真是“一个人的真正价值”。抓住这一关键语句,能起到“牵一发,动全身”之功效。
二、体悟感情
所谓的体悟,就是在书中读出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
的确,读者通过阅读文本而情不自禁地联想到自己相似的感情,自己熟悉的生活、自己所处的社会或自己经历的时代,进而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如《荷塘月色》开头写到“心里颇不宁静”。当读者读到这一“文眼”时,就会联想到自己有时也会产生同感,也会流露出淡淡的哀愁。为了排遣这一哀愁,往往通过喝酒、赏月、赏花等来消愁。作者也是如此,正如课文中描写的那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塘月色好了”,流露出作者从压抑不自由中暂得宽余。欣赏月色的淡淡喜悦。这种喜悦能持久吗?下文又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可见作者仍然摆脱不了那绵绵的愁绪。最后,作者通过联想。无非是想把自己从“颇不宁静的心情”中解脱出来。但现实终究还是现实,是无法超脱的。可见,只有品味和体悟,才能走进作者的心灵,自然悟到文章的真味——“淡淡的哀愁夹杂着淡淡的喜悦”,破译了作者的心灵密码。因此,要想品味感情,必须抓住“课眼”。这个“课眼”必须是课文的关键点,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三、体悟意境
所谓意境是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 如《荷塘月色》中,无论是描写月下的荷塘。还是荷塘上的月色。都给我们读者展现出一个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令人神往的美好境界,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以及在淡淡的喜悦中央杂着的隐隐的哀愁,从而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因此,意境的体悟要能够虚实结合,切忌实打实的欣赏。有些意境甚至无法言传,只能意会。我们应该充分发挥想象,用自己的体验去补充它、感悟它,这样才能真正走进作者的心灵,达到欣赏的目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