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2期

相似理论下的个性化阅读

作者:黄爱红




  生: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嘛!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
  师:真的一定要放?
  生:必须要放!
  师:那我放了啊?(做放鱼样)
  生: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在课要结束时,薛老师又设计了: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
  从薛老师的设计中可以看出,学生必须把他人的体验当作自己的体验来对待,把它并人自己的相似体验框架并依据这个框架进行主体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事实表明,成功的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中善于运用相似理论。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体验,展开合理联想和想象,把课文的局面符号化为言语信息,化为符号所代表的具体事物,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去体验作者的生活经历。
  当学生的相似块与文本的距离较远,教师可以做到:
  1、要尽量激活学生的相似块。
  例《小镇的早晨》,师:知道摇橹吗?
  生:电视上看过。
  师:悠闲的摇橹声是什么“昧道”?你能学一学吗?
  生:吱——嘎,吱——嘎
  师:想听一听真正的摇橹声吗?听——播放录象
  师:感受到这份悠闲了吗?谁能读出这份悠闲?
  2、要尽量寻找具有相似点和相似要素的中介来沟通。
  《珍珠鸟》“信赖,不就可以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师可以问问:你在妈妈的怀抱里有什么感觉?婴儿在母亲的怀抱会怎样,你和朋友问的相互信任会有什么感觉等,让学生找到相似点,迁移到珍珠鸟与作者的相似之处来体会。
  把相似理论融入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中,正确把握文本内在情感的相似性、学生积存于胸的情趣的相似性,把文本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把教师、文本、学生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让学生与文本构建起一座情趣共振的桥梁,使情感与认知得到自我提升。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