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4期

强化与异化: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

作者:陈喜辉 付 丽




  与全球化同时发生的是“个体化”。消极的“大众”与“受众”已经不能用来定义网民。因特网的多元、无主、自由的特征,实际上消解了“大众”概念,上网者获得了发挥自我的可能,形成真正的“分众”。这样的分众十分接近于后现代主义的“个体”——主体死亡之后的个体,也即德勒兹式的“欲望的游牧者”。“欲望所缺少的恰恰是主体,或缺少固定主体的欲望;没有压抑就没有固定的主体。欲望与其客体是一回事……欲望的客观存在就是自在的和自身的现实”。⑧在网上,理性主体衰微耗散,呈现为德里达式的无尽的文本“分延”。人们在对理性建构失去信心,于是这个社会控制极其薄弱的空间很容易成为后现代个体的游牧乐园。以色情内容为例,以往的黄书、淫秽录像等具有较大的可控制性,而网络黄毒以其传播快、隐蔽性强等特点,随时随地可以得到,除非彻底切断国际互联,否则无法完全屏蔽。再如,黑客以及病毒也已经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使因特网成为个人的新的冒险乐园,这其中有犯罪,也有恶意游戏,但都可能造成巨大的社会危害。至于沉迷于上网以及电脑游戏以致于荒废学业甚至引发犯罪已经是目前最普遍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哲学家们致力于从理性的桎梏中解放个体,主张身体的微观政治,鼓励越轨,宣扬巴赫金式的“狂欢”,今日在因特网上得到了结果。
  综上所述,也可以看出,因特网对大众文化的影响是双重的。积极的一面,在于因特网为大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最优良的环境,有助于历来受到歧视的大众文化得以提高自身的水平,丰富人们的日常精神生活,并为主流文化和高雅文化提供背景和借鉴,建设一个多元共存、生机蓬勃的文化环境。消极的一面,在于“狂欢”是解放,也可能是破坏。一个无主的环境难免泥沙俱下,为社会环境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比如现世主义和享乐主义会造成终极关怀的缺失以及道德水平的滑坡。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外来文化的冲击也会危及民族文化的独立与自存。
  
  注:
  ①麦克卢汉《理解媒介》,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P33。
  ②詹明信《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张旭东译,三联书店,1998年版,P429。
  ③陆扬、王毅等《大众文化与传媒》,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P13。
  ④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P15。
  ⑤斯蒂芬·贝斯特、道格拉斯·凯尔纳《后现代转向》,张志斌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P247。
  ⑥赛义德《东方主义导言》,《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3。
  ⑦赛义德《帝国、地理与文化》,《赛义德自选集》,谢少波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P189—190。
  ⑧德勒兹、加塔利《反俄狄浦斯》,汪民安等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P48。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