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3年第5期
文论热点评述:90年代中国的文化研究
作者:张红兵
三
在西方理论资源的影响和中国特定语境的促进下,中国的文化研究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获得长足的发展,它作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具有不可低估的价值。
首先,文化研究拓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丰富了文学研究的路径。传统的文学研究更多关注的是文学文本本身,关注文学语言、文学文体、文学技巧、文学修辞、小说叙事等,注重分析文学的文学性、审美性。虽然文学的社会学批评等方法也注重文学与社会文化的联系,但其通过文学而对社会文化关注的广度是有限的,关注社会文化的深度是较肤浅的。这种状况造成了文学研究者研究视野的狭窄,把自己局限于狭小的研究领地,也导致了文学研究者社会责任感的逐渐消褪。
文化研究却具有广阔的研究视野,它不再把文学作品看成是一个自我封闭的孤立现象,不再孤立地分析研究一个作家。而是把作家、作品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挖掘作家作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从逆向分析来看,文化研究甚至可以在先确立文化视角之后,再去解读文学作品。这种方式,常会得出意想不到的结论,也会取得通过文学研究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文化研究之所以把非文学经典也纳入其研究范畴,原因就在于它通过宽泛的、独特的、区别于文学研究的研究视角和方式,从非文学经典中读出了价值和意义。同时,正是由于文化研究视野的开阔、非文学路径的介入,它为文学研究的主体确立了新的使命和功能。可以认为,90年代以来,出现了王晓明的"新意识形态理论"、戴锦华的影视及大众文化研究、汪晖对"现代性"问题的探索、鲁枢元的"生态批评"思想……等等,都是文化研究中所取得的成绩。
其次,淡化了文学经典与非经典的区别,确立了文学研究的新的标准。
传统的文学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文学经典的研究,而文化研究却对文学经典表现出了质疑:一、文学的历史并不仅仅是由文学经典构成的,而非文学经典实际上却是文学史中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忽视了它们,就不是对文学史的全面观照。二、文学经典的确立过程和判定标准值得怀疑。因为文学经典是由少数权威判定的,主观性、偏颇性是客观存在的。被他们所认定的某些非文学经典,也许正是在文学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文学经典。三、某些非文学经典,经过文化研究的独特的研究方式,是可以挖掘出独特的价值和文化内涵的,那么非文学经典是不应该被排斥在文学研究的视野之外的。所以,文化研究就用其批判的眼光去揭露经典确立过程中被歪曲或被掩盖的真相,还文学史以本来面目。就如同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所确认的某些经典作品,实际上是由人们首先确定的政治性、思想性标准而筛选出来的,难免显得偏颇。而那些未被选中的非经典作品,同样可能蕴涵着巨大的文化、审美价值。
中国文化研究走过了十多年的历史,在其发展过程中,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弊端。首先表现为远离文学、淡化文学的审美性。虽然文化研究起源于文学研究,但文化研究却出现了远离文学、淡化文学审美性的倾向。这就造成了"批评家面对任何一部作品,首先考虑的是其作为文本的'文化性',而不是其作为艺术的'文学性'"。19"在批评家的视域里,'文化性'显然比'文学性'更加博大精深,更具普遍性人文价值,因而也更有诱惑力;同文化相比,文学实在是有点儿过于单薄了"。20于是,文学文本遭到了空前的冷落,对文学审美性的关注被对文化价值的提炼所掩盖。文化研究近乎于"文化考证"。一个作家被批评家所关注,不是其作品的艺术性、审美性,而是因其作品可以演绎出批评家们感兴趣的文化话题。这也就导致了中国90年代的文化研究存在着情绪化、随意化、"随笔"化的倾向。更出现了文学研究被文化研究取代的趋势。于是有人发出了"救救文学批评"的呼声。其实,"文学就是文学,不是别的任何事物;文学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系统,绝不是历史、政治与科学等其他学科的附庸"。21所以,文化研究是对文学研究的拓展、丰富和补充,但绝不能取而代之。而远离文学,淡化文学性、审美性,不是文化研究的长处,而恰恰是它的缺陷。
中国文化研究存在的另一个弊端便是文化泛化。其表现之一是,无论什么文学作品,不管其与文化的联系程度,都要拼命从中挖掘文化内涵。许多的研究分析显得空洞肤浅、牵强随意。而其中的文学性价值被忽视了,这是对文学的舍本逐末的研究。表现之二是,文化研究中所面对的对象,常常是完全与文学、艺术无关联的对象,如同性恋研究、种族问题等。如果把文化研究的对象任意扩展,不是以文学、艺术作为基点,那么文化研究就显得大而无当、空泛漂浮。这也是与文化研究是在文学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是对文学研究的补充这个初衷相背离的。
文化研究中之所以出现文化泛化现象,一是由于文化研究本身定义难以界定,研究范畴难以框定,二是由于研究规则的匮乏。这就使得文化研究者面对西方的纷繁复杂的文化研究理论和实践感到无所适从,许多学者所进行的文化研究只能算是中国学术界的一种初步探索,难免显得幼稚而混乱。
①《犹在镜中:戴锦华访谈录》,知识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②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前言",第1页。
③陶东风《文化批评向何处去?》,《天津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④13李俊《文化研究与文学批评》,《当代文坛》2001年第5期。
⑤⑧⑩陶东风《"文学理论和文化研究"研讨会综述》、《文艺争鸣》,2000年第4期。
⑥⑦16王宁《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研究和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00年第3期。
⑨李王月《中国文学理论发展的一次新机遇--"文艺学与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文艺争鸣》2000年第5期。
111422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文艺研究》2002年第4期。
12石恢《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理论月刊》1999年第8期。
15王宁《文化研究在90年代的新发展》,《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9期。
1718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文艺研究》1998年第3期。
192021路文彬《救救文学批评--让文学批评回到文学》,《文艺争鸣》1998年第1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