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反思边缘化 介入当下性
作者:马 睿
四
救赎文学理论的边缘化,探讨其学科前景和文化前景,介入当下性思考是一个必然的方向。为此,以下一些理论资源对于我们拓展思路具有特别的意义。
一,对传统泛文学观念的重新认识有助于启发对当下文学经验的理解。
当下的诸多文化现象之所以被排除在文学理论的考察对象之外,现代以来文学概念的狭义化、审美化是主要原因,但这一文学定义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而只是一种知识的建构。在东西方历史上,都曾有一个相当长的时期,"文学"是泛指各种文字著述,尤其是在汉民族的知识传统中,泛文学观念不仅把遍布于经、史、子、集的各种文本都纳入文学范畴,甚至还把"文"延伸到"声色成文"的非语言文本、礼仪制度的社会文明以及"天地成文"的自然现象。泛文学观念显示了宏阔的文化视野,但失之于笼统,随着文化发展的踵事增华,不同文化领域的分化和相对独立日益突出,大而化之的泛文学观念越来越难以适应新的历史情况。现代纯文学理念的兴起和定型,正是这样一种历史产物。但文化发展并未就此停止,当消费社会和高科技产业再度使分化的文化领域发生沟通、融合的时候,曾经被纯文学理念排除在文学之外的各种文化因素又大量介入了文学,再度成为当下文学经验中不可分割的内容,因而建立于纯文学理念之上的文学理论也面临着自身的调整。我们认为,文学定义将经历一个再次泛化的过程,以适应当下文学经验,也激活理论自身的活力。因此,传统泛文学观念可以成为当前文学理论介入当下性的一种重要资源,帮助我们反思现代以来纯文学理念所确定的那些概念和界限,把更广泛的文化现象、文学事实纳入理论思考的范围。
二,西方学术界的大众文化研究、媒介研究等相关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方法上的借鉴。
20世纪中期,西方理论界即开始关注消费、媒介、技术以及文化大众的形成对文学的影响,从本雅明对机械复制时代艺术状况的敏锐发现,麦克卢汉在媒介研究中的杰出探索,直到现今吸纳、综合了多学科理论方法的文化研究,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理论的当下性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已形成一种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当今世界已进入全球化时代,我们正在经历的文学变化、文化转型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全球性特征,既然面对相似的研究对象。理论资源的共享也应该成为我们的自觉意识。
三,符号学对于介入当下性研究的文学理论具有尤其重要的意义,它启发我们思维方式的转换与拓展。
20世纪,符号学早已成为文学理论的重要方法,这不仅是由于我们需要把文学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来看待,更重要,也是更根本的原因在于,在文学之中起作用的并不是只有语言这一种符号,文学本身即是一个各种符号系统在其中聚集、竞争、妥协、共谋、制约的公共场所,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结构日趋复杂,交往日趋频繁,文化日趋多元的情况下,介入文学的符号系统越来越多,它们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因此,要理解文学的当下性,符号学的思路必不可少。例如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的"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用"互换"观念质疑传统的影响研究与渊源研究,重新认识不同符号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而且"她还注意到'互换'不仅意味着从书写系统到书写系统的转换,也指从非文学与非语言学系统到一个文学系统的转换", ④显然,这对于文学理论解释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互动,解释文学系统与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技术系统的互动,极具启示性。
当然,这样的资源清单还可以继续开下去,这里只是试举一二以说明问题。所以,反思边缘化,介入当下性的设想,不仅沟通了理论与经验,扩展了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化视野,展现了文学理论可持续性发展的学科前景,而且也促使理论界立足现实去反思、清理、整合古今中外固有的理论资源,推进自身的知识积累和学术建设。
①《麦克卢汉精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4页,第133页。
②巫汉祥《寻找另类空间--网络与生存》,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6页。
③[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91页。
④[英]拉曼·塞尔登编《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陈永国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436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