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4年第2期

黑土文脉的追寻者

作者:戴洪龄




  《苍茫黑土地》里也另有些篇什,则是抒写了他对这块土地的种种真情的感受。读来更是让我感慨。像《屯曲儿》、《寻趣》、《冰雪河谷道队》、《女真遗风》等小文章,实在是难得的充满乡土气息的好散文。王洪昌能从静夜的若有若无的声息里听到生命跳动的节奏,从炕头上、烟袋锅里咂摸出生活的种种滋味,从屯曲儿里捕获民间的智慧;他能坐在家门口的木墩上,寻找到土地上独特的乐趣,他于平淡中发现细微的变化,在他的眼睛里,落过雨后,"地上就会有许多小月亮向天空返照,风一吹,月亮就会像粉皮似的抖动";他还发现,大树上的叶子会发出好几个层次的响动,顶尖上的如孩子拍手,"中层密集处,像潜伏着千军万马,发出急雨般的喧嚣,底层的那些稀疏的未老先衰的叶子,则发出凄凉的泣音",我想,这样的发现是属于他独有的,一个人只有当他心很静的时候,才可能有这样精细而深入的观察,这种景致不光是用眼睛看出来的,更是用心看出来的,不用心是看不出来的。
  还有几篇像《老屯遗事》、《秋日三赋》,还有像写当年生产队解体散伙情景的,也都让人感慨无尽,我想哈尔滨的作家里,也只有他写得出这种感受来,别人恐怕难以胜任。
  读王洪昌的这两本书,就像吃一锅东北的大炖菜,绝对的营养丰富!且也自有其美妙的滋味。
  如果换一句话说,那么王洪昌在写作上的特点就是:质胜于文。
  孔子的《论语》中说:"质胜文则野。"还有一位叫王夫子的人说:"文因质立,质资文宣。"
  在这里,质就是内容,文呢,则多是指文采或辞章等形式的东西吧。而这里,"野"的意思可以当质朴来讲。"文"离了质是立不起来的。王洪昌的作品一向给我这个印象,即:内容厚重。但是在"文"上,则总是有这样那样不如人意的地方,总是稍逊了一点。这就使他的作品在审美意味上多少是要打点折扣的。我想"文"这东西,是靠从小读书时训练出来的,而不幸的是,这恰好就是王洪昌天生的短缺之处。我知道这是不能责怪于他的,不过,只要多读书,用心读,下笔的时候再格外精心点,情况肯定是会有改观的。现在王洪昌的写作已经比以前有很大很大的进步了。
  我还以为,但凡有关的史料,今后最好在引用时一一地写明出处,这实在是如今编辑出版方面的一个硬性要求。还有,他的书中,在对史料的梳理与他自己的议论见解的穿插安置上,有时略嫌夹缠不清,读起来不免头绪零乱。我知道王洪昌内心实在感慨良多,他对这块土地、这段历史、这块土地上的后人与他们目前的生活,有许多许多话想说,那是让他激动并感慨良久的东西,但是,当你想把这一切全盘托给别人、并让别人也跟你一起感受时,怎样才能使作品达到最佳的感染效果?我以为凡能让史料说话时则干干脆脆让史料说话,议论只要点到为止。这样似乎效果会更好些吧?以上意见仅供王洪昌参考。
  尽管这两本书还有这些不尽如人意之处,但我总认为,质胜于文的东西总比当下的许多泡沫式空洞无聊的文章要好得多。
  现在我们哈尔滨(包括省内外的各地)正在进行着新一轮的城市建设,这也是我们共和国创建以来最大规模的一个新一轮次的建设波。但我们的建设,除了物质的手段而外,还会更多地渗透进我们的精神和意识。我们不但是以物质手段来建设新生活的,我们还必定是以我们现有的思想和我们心灵的力量,来建设自己的生活的!这个时候,我们的认知水平的高低,将会决定我们对未来世界、未来生活的把握程度!如果我们以这样的心境和眼界,再来读王洪昌的《漫话金源地》和《苍茫黑土地》,想到他用心良苦地为我们生存着的这块土地寻找属于自己的文脉,同时也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上的传承,他这一行动所蕴含着的价值和意义,就是不言而喻的了!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