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审美与精神救赎
作者:张良丛
总之,救赎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精神救赎只是一种心灵的、观念性的解放,缺乏实践性。而人类真正的救赎更应该在对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实现全面的、无限丰富发展的人。人类最后一定会解放,未来的希望之光映照着人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阶段。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①②《金刚经全注全解》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295页。
③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64页。
④⑤老子《道德经》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91、93页。
⑥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9页。
⑦⑧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75、57页。
⑨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⑩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72页。
11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12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第6页。
13康德,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1417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第289页。
151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18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