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期

审美与精神救赎

作者:张良丛




  后现代主义文化是在工业化、商品化和现代媒体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既是它的优越性所在,也是它的弊病诞生的地方。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阿多诺对此有深刻的解读,他指出艺术的本质是否定性和批判性的,肩负着救赎人类的神圣职责。而在工业社会,艺术堕落了。艺术蜕化为文化工业的商品,失去了自律性,完全遵循市场的逻辑来运行。它被创造出来,不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审美需要,只是为了交换而存在。“文化工业只承认效益,它破坏了文艺作品的反叛性。”18意味着人文理性、价值和乌托邦功能的丧失。因此,它得出一种悲观性的结论:工业社会的文化救赎是一种无望的救赎。这种看法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站在精英立场上,阿多诺过于悲观失望。其实,后现代主义文化有其缺陷性,但它围绕的主题仍然是人类的拯救问题。关键是对审美怎么理解,以及审美与理性、商品化、技术化的关系怎么处理,才能达到一个合适的度。这仍是文化的发展不可忽视的问题。后现代主义文化毕竟肯定了此在的完全合理性和大众的地位,使人类明白不必外求,在生活中即可获得救赎。这就是一种进步。
  总之,救赎是人类文化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精神救赎只是一种心灵的、观念性的解放,缺乏实践性。而人类真正的救赎更应该在对自然、社会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在改造自然、社会的实践中实现全面的、无限丰富发展的人。人类最后一定会解放,未来的希望之光映照着人类。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历史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喜剧阶段。
  (作者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
  
  ①②《金刚经全注全解》北京师大出版社1993年版,第269页、295页。
  ③祁志祥《佛教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第64页。
  ④⑤老子《道德经》团结出版社1996年版,第91、93页。
  ⑥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79页。
  ⑦⑧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年版,第275、57页。
  ⑨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⑩刘小枫《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572页。
  11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57页。
  12保罗·蒂利希《文化神学》工人出版社 1988年版,第6页。
  13康德,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2页。
  1417王治河《扑朔迷离的游戏》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第289页。
  1516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95、96页。
  18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第117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