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3期
全球化语境与中国经验
作者:李明彦 苏 奎
具体个案的分析
除了宏观上分析了中国文学以及文学研究的现状之外,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的事件或文本来探讨这一问题。李建军博士通过对当下流行的文学作品以及影视艺术如《废都》、《檀香刑》、《英雄》、《十面埋伏》等的细读来反思我们文学创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他认为现在的批评家对作家的才华的理解是很成问题的。才华是对伟大的意义和价值发现的一种能力,而不是玩弄各种技巧。伟大的有才华的作家是要对人类的困境有深刻的思索和发现,建构一种意义,提供一种价值尺度,其内心应该是温热的。而中国当下许多作家的内心是冰冷的,精神生活处在一种混乱状态,无法正常地去表达人的一些自然、朴实的情感。赵勇副教授通过对此前不久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论争做了具体的分析,认为这事实上是无视中国现实的“伪问题”。
哈尔滨师范大学罗振亚教授是以上个世纪末中国诗坛的一次诗歌事件即知识分子写作与民间写作的大讨论作为切入点来探讨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的文学以及文学研究这一话题的。他认为民间写作和知识分子写作的争论已经被公认为是朦胧诗论争以来的关于诗歌发展方向的最大的一次讨论,虽然规模影响不能和朦胧诗的论争比,但其激烈的程度却是空前的。虽然这场发生在知识分子写作和民间写作之间的论争弊端重重,但是不能抹煞他们的正面价值,对之应尽可能地给予理解和正视。双方在争夺话语权的论争中,使得知识分子写作、民间写作这两个本来比较含糊的概念有了较为确切的含义,比如写作资源、美学旨趣等问题逐渐清晰,诗歌的观念也得到了积极的反思和梳理,两种写作方式的冲突和论争也为诗歌的发展带来了契机。论争导致的分化,为更年轻的诗人抛头露面提供了机遇,为70后诗人的横空出世搭建好了平台。
湖北大学刘川鄂教授是从“现代性”这一话题来反思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以及文学批评的。认为我们的现代性并没有完成,“五四”所提倡的民族、平等、科学等价值从来没有成为过现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如果我们以后现代的东西来遮蔽我们现实中的很多问题,对我们知识分子而言,这是一种严重的失职。尽管我们的文学、文学研究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但是我们要用世界优秀文学作为参照,这也是我们评价一切文学的一个基本标准。
最后,本次大会的主持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逄增玉教授做了总结发言, 他认为全球化对我们而言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全球化为我们打开了研究的视域,提供了许多新的方法以及交往对话的平台,我们可以从跨学科和跨文化的视角建构出一种全球化的理论或文化,发挥全球化与本土化的互动作用,使得跨文化的研究成为文艺学科新的生长点。全球化刺激了中国文学的消费功能的无限扩张,情节、故事的集体仿同,欲望化写作以及身体的写作的大行其道等问题都是值得我们反思的。全球化并不等于文化(文学)的同质化、单一化,而是不同文化在全球层面进行大规模交流和对话的互动过程,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是中国的现实和语境。逄增玉教授最后说,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暨文艺理论教研室、《文艺争鸣》杂志社筹办的此次研讨会,对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虽然还存在或隐或显的问题和分歧,但通过这次讨论,使得“全球化语境下的中国文学理论及文学批评”这一论题进入学术视野,为以后这一课题以及相关课题的研究和讨论提供良好的契机。今后,我们愿意继续提供这样的交流平台,使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能够在学术和学理的交流探索中得到深化和阐扬。
(作者单位: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