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论文艺接受中无睹效应
作者:杨健平
例如,西欧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和法国17世纪古典主义文学在当时是很受宠的,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后,它们均被新的文艺思潮所取代,后来的读者再接触这类作品时,很难产生当时读者的那种浓厚兴趣,
在中国粉碎“四人帮”之后,先后在文坛上出现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等等。这些作品曾感染了当时的许多读者,引起社会共振,并产生了特殊社会审美效应。如今的人们再去接受它们时,特别是如今的年轻人接受这些作品时,显然难以出现当时人们那种激动、那种强烈感受和反响,因为有许多内容,许多审美追求是他们永远无法理解的。他们只能把它们忽略、排斥掉,他们甚至会放弃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在文学史上,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可见,过去许多作品离开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氛围,进入下一个时代时,它们往往不是人们所关注的主要目标。它们在上一时代所生成的,曾经使人如醉如痴、玩味不已甚至激动不已的那些具有浓厚时代气息的审美趣味,常常会使后来的接受者无动于衷,感受平平。这样看来,我们也就不该奇怪那些曾经红极一时的作品为什么常常昙花一现。
当然,对于那些优秀作品来说,它们的艺术魅力是永恒的,永远会被不同时代所欣赏,但它们却不能保持永久的轰动效应。其间许多重要审美信息仍然要受到后人的忽略和排斥。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原因,如今的影视剧的编导们在把古典名著搬上荧屏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根据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对容易引起无睹效应的某些审美内容给予了删改,进行时代的处理。无论编导们怎样声称他们如何忠实原著,但原著依然逃脱不掉被他们多次加工和改编的命运。这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也是编导们自身的社会审美趣味对旧时代审美趣味的无睹使然。在此方面,有的西方学者曾主张寻找“文本”,客观解读和诠释原作的真正含义,试图追求和寻找文本的原汁原味。其实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所谓原汁原味的“文本”,早已被后来任何一个解读者重新进行了时代的、民族的、个人的过滤后的诠释,其间不乏许多对原作内容的改造和无睹。总是有那么多的信息被排斥、被忽略,总是有那么多的内容被误读、被创造,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总之,在文艺接受中,接受者总是要凭借自己的文化心理结构和时代审美趣味,去接受与之相容的信息,排斥不相容的或暂不能同化的信息,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接受美学指出:对于一部作品意义的解读永远也不会完结,只要历史不断,文学的生命就不会终结。每一时代和民族都将对同一部作品做出不同的解读和诠释,一部作品将不断被赋予新的生命。
不过,并不是所有过去时代作品的审美趣味都受到排斥和无睹,在下列两情况中,它们不仅不会被排斥,反而会被积极接受:
第一种情况,历史往往有着许多相近之处,一旦某一时代出现了与过去某时代相近似的历史经历,就很容易产生与之相似的社会情感、审美思潮和审美趣味。这时,那些过去时代的作品也就比较容易满足与之相近时代人们的审美需求。例如,在中国历史上,在日寇入侵,国难当头之际,屈原、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诗人的慷慨激昂的爱国诗篇最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抒发人们的激愤情感;抗战时期的人们常常通过这些作品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这时对于这类作品的接受常常能产生较强的审美效应。
第二种情况,有些文艺作品在刚刚问世之时,并没能受到当时人们的欣赏,反而倍受冷遇,而到了以后的某一时代,它们却受到人们特殊的喜爱和青睐。也就是说,这些作品受宠的时代不是在当时,而是在以后的年代。
例如,《白鲸》这部名著1850年出版时,丝毫没能被重视,半个世纪以后人们才发现了它的巨大价值。法国著名荒诞剧作家尤奈斯库的《秃头歌女》最初上演时仅有三个观众,看完后还大呼上当,但十年后该剧竟风靡了整个欧洲。司汤达的《红与黑》刚问世时只印行750册,几乎无人问津,直至作者死后,作品才受人赏识。雨果的《欧也尼》初上演时,甚至被人嘲笑,八年后才意外“走红”。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优秀的文艺作品所反映的审美追求和审美趣味,往往有一种时代的超前性。它们在刚刚问世之时,社会上尚未形成这种审美理想,还没有产生对该审美趣味的渴望和需求,而到了以后的某一时代,该审美趣味才酝酿成熟,这时,此类作品恰好可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审美趣味就不仅不会被排斥和忽略,反而很容易受到人们的特殊宠爱。由此看来,优秀的艺术作品要有勇气、有能力穿越时间隧道,度过寂寞期,接受时间的考验。
四、结语
毫无疑问,文艺接受中的无睹效应决不仅仅局限于上述方面。其实,任何一种形式的文艺接受都可能出现无睹效应,而且其表现形态也是错综复杂、千差万别的。除上述表现形态外,由接受个体因素所引起的个体性无睹效应同样是极为普遍的。也就是说,接受主体所具有的文化艺术修养、个人爱好、生活阅历、年龄、职业等多种因素,都会对无睹效应的发生以及发生程度产生重要影响。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亦如韦勒克所说“头脑最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的人可以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多理解力和敏感性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容意义。”④显然,愈是文化艺术修养低,生活阅历等方面浅的人就愈容易排斥和遗漏掉大量的审美信息,难以触摸到作品的审美底蕴。同时,即使是同一接受者,在不同条件下对作品审美信息的遗漏和排斥程度也会有所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审美主客体之间在文化观念、审美理想等方面的矛盾和对立所导致的主体对作品一些内容、形式的否定、反感和批评,并不能称为无睹效应,而是属于证异效应。无睹效应主要表现为接受主体对于作品审美信息的忽略和遗漏,对作品某些信息的熟视无睹;而证异效应则表现为主体对作品的直接否定和批评,表现为主体与作品在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对立;前者表现为主体在审美关注和审美体验方面的缺失,而后者体现的则是主体对于作品的一种否定性情感态度。
另外,无睹效应也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转化、常常要发生嬗变的。这是因为主体的审美心理结构本身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个不断被丰富和建构的开放系统。只要主体不断得到多元、丰富的审美信息的刺激、其审美心理结构就会随之得到建构,这时,过去一度被排斥的不被关注的审美信息就将成为被关注和体验的对象,审美效应也就随之发生嬗变。比如过去西方人不理解中国画,说它“不合透视”;同时,我国清代、近代一些画家也曾指责过西方的绘画“笔法全无”,但是到了后来,西方的许多艺术都渐渐被我国接受和理解了,而西方人同样开始重新解读和接受中国艺术。
事实证明,主体审美心理结构越是不断被丰富、建构,就越是能够以开放的姿态接受丰富的异质审美信息,无睹效应也会越来减少;反之,主体越是长期自我封闭,不去接受多元文化艺术,其审美趣味就越是趋于保守,就越是容易产生无睹效应。因此有意识地扩大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是极为重要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作者单位:牡丹江师范学院中文系)
①北晨编译《当代文化人类学概要》,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第53-54页。
②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l卷第314页。
③爱克曼辑录,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第114页。
④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