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在博客中体验偶像生涯
作者:许苗苗
“……博客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我以前总到别人地盘上晃荡,现在终于有了自己一块地,我要在这块地上多种些东西。还要继续发现并学习更多好玩的功能……”⑤余华终于拥有了完全掌握一个媒体的权力,在博客中,他尽可以发布不成熟的言论、思想的断片。博客消解了文字的分量,也淡化了写作的艰辛。相对印刷文字的严肃性,在“好玩”的博客中,没有人会因其言论的随意而苛责,思路的混乱也不会影响其业已确立的文学地位。余华是关注读者的,他相机而动,为创作出读者认可的作品而不断努力,他曾说“有些作家误以为是作家创造了读者,其实相反,是读者创造了作家……今天的读者要求作家写得简洁干净。人们的生活节奏在加快,阅读趣味必然发生变化。重要的是——首先我自己都没了耐心,怎么去要求读者有耐心?”⑥持“读者决定论”的他利用博客,增加了和读者之间的交流,成功地引导了对其新书的阅读和讨论。看余华博客,其中标有“互动”的文字占很大篇幅,感觉更像一个个人留言簿。小说是余华思想的精髓,也是他赖以为生的本钱,他是不会慷慨地赠送网友阅读的。虽然余华博客也许会坚持下去,但我们无法期待在这里看到除了作品讨论之外更多可以阅读的东西。
与余华相似的还有葛红兵。这位才子一边以教授身份做文学评论,一边以美男作家的名号写畅销小说。他应编辑之邀分别在博客网和新浪网开博,但其博客内容却只是几篇过时的时评。文学评论发给核心期刊换研究成果,畅销小说在报纸连载后卖到出版社换经济效益。葛红兵的博客里只有照片和新书发布预告值得一看。
在这类以文为生的人的世界里,真正有价值的言论是不能为大众共享的。而经由传统媒体挑选后残留的文字里,还能为博客留下什么呢?只是照片,只是琐事,只是连不成文章的感觉。莫言在“中篇小说年会”上指责有些批评家根本不从文本出发,关注的不是作家的作品,而是作家的人格,批评的不是文学的质量,而是作家的道德。⑦然而,如果文人本身已经扮演起了偶像角色,文字地位退居二线,作家跃居文本之上,走起明星路线,那么文学批评相应变身为娱乐八卦,批评者向“狗仔队”看齐,不读作品只谈花边又怎么能算错?公众认为最善于书写的文人,他们的博客其实并没有体现书写的认真。在博客中,他们力图消解作家、学者的精英身份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把遥远严肃的精英变成大众喜闻乐见的偶像,以人人都能娱乐的话题来填充博客的页面,展现自己的另一面。
三、在博客中体验偶像生涯
不同时代的博客有着不同风格的偶像,在博客成为全民化运动的过程中,外在偶象的光环褪色了,博客从推动知识概念的理性声音逐渐转换成网友们的键盘游戏,从最初的原创运动变成了后期的大众潮流。经过资金、技术力量雄厚的商业门户网站推广和延伸,博客概念偏离了原始轨道,博客人数越来越多,博客形式越来越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博客从关注社会的宏大声音转而成为个人的窃窃私语、生活感触。公众为何对博客抱有如此的热情?面临被结构、关系、权力束缚,人的地位越来越卑下,必须在主体失落的环境中寻找到自我救赎的途径。博客为人的言说欲望提供了发布场所,使传统媒介中片面的人完整了起来。博客迅速为消息找到关注对象的功能使琐事更加重要,也给人以被观望的满足感。
中国从古代起就是一个热爱书写的民族。墨子曾说:“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传遗后世子孙者知之”。⑧古人依托竹帛、金石等各种手段保留言论,并将思想传于后世,到15世纪末,中国的书籍总数比西方各国总和还多。⑨这与中国古代印刷术发达虽有一定关系,但也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是善于并且乐于书写的国度。这些典籍并不是完全受命于当权者的,其中绝大多数出自民间。不仅是百家争鸣的战国时期和书院兴盛的宋代,中国古来私家著述的传统一直延续,各家各派著书立说,自成一体,衣钵相传,思想非常活跃。中国人一直在追寻对话语权力的自主,而博客的出现,正是建立起了一个敢于言说,乐于说真话,能够在主流话语外发出个体声音的领域,在这个领域里,个人就是主体,人们不再仰望外在的偶像,而把注意力转向了自我。
博客是当代人在主体失落的语境中寻回自我的空间。庞大而杂乱的现代社会生活一再向人们证明着他们的渺小,话语权力被钳制在社会背景和经济地位中。一切媒体中的人都是片面的、支离破碎,而就连这种片面的表达,也并不能为所有人拥有。人们需要一个空间显示自己的力量和重要性。家庭的交流过于局限,朋友的圈子充满了羁绊,看似能够使个人发声的网络,更是一个去中心化的领域,陌生人出现了又消失,在以往网络媒体中,人能发出声音,但却不是更强大,而是更渺小了。但博客却使人显得更有力量,在这里随心所欲地自我表达,贴照片、写文字、与观众交流,充分体现了人的自我权力。
成为博客偶像,就从纷乱的网络信息中独立了出来,得以全方位展示自己,不仅仅是博客页面或文字,更多的是以独特性格吸引公众注意力,这是一种自我欣赏的表现和被观望的期待,对于青少年来说尤其如此。他们正处在自我主体形成的阶段,容易崇拜偶像,模仿偶像,也希望自己成为偶像。在博客中,他们找到了成为目光焦点的感觉。虽然坚持撰写、更新博客很耗时间精力,但他们乐此不疲,通过制作博客主页增加对自我的关注,提高自我形象,并深切感到别人对自己的注视。研究青少年自我中心性格特点的发展心理学家 DAVID ELKIND提出:“青少年容易沉浸于自我想象中……这种自我中心的特点是充满了假想的观众。”⑩博客是偶像梦的圆梦之所,人们在这里变得重要起来,被观望、被评价并寻觅同类。
在博客中扮演偶像角色,也体现在揭露真相带来的成就感方面。我们向往自己是英雄是超人,对于手中的内幕难免沾沾自喜。然而内幕对谁才有意义?不相干的人面前只能沉默。真相是弥达斯的驴耳朵,博客则是风里的芦笛,种种秘密从博客里不胫而走,准确地到达关心它的人。只要你有敏锐的嗅觉,便能找到任何一个重大事件的痕迹,在博客中构建的世界,是令人耳目一新的,传递着与官方媒体不同的声音。战争、竞选、赛事、谈判……博客无所不包,有人因写博客被单位辞退,成了通向真理道路上的殉难者,也成了无数网民心中的英雄。
民众的参与使博客偶像展现出多元色彩,除了以吸引公众目光为目的,也不乏自言自语、小情小调或展现特殊爱好的;当然也有群体博客,专注于将个性化自我在话题群组中体现,验证着麦克卢汉的部落化寓言。个体在网络中能否树立起形象,要看博客们有没有坚持的耐心,更新的毅力。当偶像真正被公众认可时,必然已拥有驾驭新媒体的能力。
博客是泛偶像化时代最好的装备,它模糊了以往的偶像与普通大众的界限。偶像大众化了,从公众话题的中心成为一个参与者;大众偶像化了,每个人的自我都具备被更多人阅读并了解的条件。不屑一顾?那意味着你将放弃放大自己的机会!跃跃欲试吗?到博客里去体验偶像生涯吧!哪怕被技术更迭的浪潮吞没,毕竟曾经是一颗清澈的水滴。偶像梦明明灭灭,新媒体起起落落,在潮流面前,与其旁观兴叹,不如尽兴投入,任它打湿了衣襟,也总算尝到了海的味道。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参见《晋书·谢安传》。
②P2P软件:person to person的缩写,指网民之间点对点相互传
递文件的一种方式。
③甘丹 《余华新浪建博客受欢迎》,《新京报》。
④⑤肖扬《作家余华开写博客作者》,《北京青年报》。
⑥《余华:读者决定作家》中华读书网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00828/200008280013.Html
⑦《莫言:老拿作家道德说事欠厚道》,李冰《北京娱乐信报》。
⑧《墨子·兼爱》(下)第十六。
⑨钱存训《书于竹帛》,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
⑩PATRICIA WLLACE《互联网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谢影
苟建新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