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21世纪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何以可能

作者:徐 珂




  从文学批评自身的发展来看, 确定21世纪文学批评的形态为多元审美意识形态,还不仅在于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是掌握了文艺批评基本规律的一种批评,它是评价文艺的理论基础。因为审美意识形态揭露了文学最深层的本质规定,即具有本源性和决定性的本质规定,它揭示了文艺作品的本源是人们生存其中、思想感情体验的社会生活,社会现实生活决定了作品的审美精神和生活世界,也决定了文艺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等要素的历史变化。确定21世纪文学批评的形态为多元审美意识形态,而且特别在于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它有与时俱进的品格。中西文学批评的审美精神不同,特别是西方后现代文学批评出现了相对于传统审美精神不同的丑,如何认识这一现象?我认为,这主要是时代审美精神发生变革的原因。随着生活实践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趣味发生了不同于传统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突破了原有的审美规范,例如,原来人们以中山装为时尚,现在就不同了;现在夏天的衣服就比过去穿的暴露,美其名曰穿出美丽,穿出时尚;最近有一条新闻,某国警察针对在大街上夏天普遍穿泳装的现象实行了惩罚措施,这表明其与传统审美观念发生了冲突等。时代审美精神变革的情况往往是这样的:在新旧观念的冲突下,一方面保存了人性当中被人们许可的审美时尚和审美精神,另一方面,又融入了新生活带来的审美时尚和审美精神。这表现为随着审美范围的逐渐扩大,原来认为丑的事物现在则成为美的事物,但是,人类只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它就只允许那些真正适合人性可持续发展的审美精神存在,并使之沉蕴在人类审美精神的内核之中。在文学批评那里,也是如此,各种各样的审美精神接受生活的检验,那些不适应文学批评可持续发展的“审美精神”只能成为某一个时期的审美时尚,最终还被淘汰出真正的审美精神之外,因此,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既是时代审美时尚和审美精神的必然结果和必然要求,又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存在与整合的理由,更是文学批评能够与时俱进、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三、 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是文学意识形态性质与时俱进的需要
  
  随着现实实践和人们认识的深入,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也适应了文学意识形态性质变化的需要。经济乃至文化全球化的逐渐到来,特别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使得更多的生产力要素被纳入到世界生产体系中去,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仰赖于各种各样的要素,形成了一个复杂系统的运作工程,与此同时,意识形态的范围也正在逐步的扩大。最近,文学界对文学也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观点又提出了疑问,他们当中甚至曾经主张文学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人也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学都是意识形态的,例如,一些描写山水花鸟鱼虫的文学,本身就没有意识形态性质,通过印刷术和电视传媒传播也没有意识形态性质。事实上,要考察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问题必须动态系统地理解文学观念问题。传统的文学观只是以作品或以作家为中心,接受美学则强调读者的功能,没有读者的解读只能称为文学文本,并不能代表文学,因此,文学是一个由作品、读者、世界、作品等要素组成的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的观念。如果把文学仅仅看作是一种文学作品,这种山水花鸟文学就没有经过读者的解读,也没有顾及作家的创作,也不能通过这些文学主体作用于生活世界,这种文学就没有意识形态性质。
  其实,国内学界对文学泛意识形态的批判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或者更早些时候就存在其中,有论者认为,“在存在和意识的关系中确立意识形态的语义,是泛意识形态论者立论的依据和前提。说白了,这种看法是把存在作为物质属性,把意识作为精神属性,意识和精神的外化作为意识形态。但是,如果这样理解意识形态的话,它的外延就变成无穷大了,人类用自己的意识生产的任何产品都成了意识形态了。”
  对此,我们决不能抽象地、形而上学地判定,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或者否认文学是意识形态的观点是错误的或是正确的,它只能放在人民群众具体的现实实践中去衡量和品评。包括马克思在内的人们对意识形态的认识也是一个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发展的过程,例如,“意识形态”一词,在最早出现者那里,是“虚假意识”的意思;在马克思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意识”和“正确反映”双重意义。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意识形态理论做了最完美的表述,他认为,“……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在现实实践中发展地看文学的意识形态问题,尤其是不但要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中来动态地考察,而且还要把它放在现实实践和意识精神的发展中去考察,并且把两种考察辩证结合起来,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文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形式,虽然是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受经济基础的制约,但它也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最终还是一种存在的表现,这样一来,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与现实存在、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就昭然若揭了。
  既然如此,我们必须从文学现实实践来看其意识形态性质。从文学现实实践看,造成肯定或否定文学泛意识形态性质的原因主要是:中西方理论语境的不同。因此,正确理解这个问题,必须在中西不同语境中把握三种主宰和改变文学的要素:西方后现代的消费社会;西方科技理性工具化的现实生活;审美艺术生活化或者生活审美艺术化。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丹尼尔·贝尔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认为,由于经济主宰社会生活、文化商品化趋势严重、高科技变成当代人类图腾等主宰着西方的后工业时代,导致了西方后工业社会以此竭力强化自身的专利特征和自治能力,文学艺术则与此对抗,以全新叛逆姿态,对功利、专利和拜金主义深恶痛绝,其目的是通过人的感觉方式的革命,以否定和批判整个西方的价值体系,从而对社会结构本身发生变革;同时,以电影电视为代表的视觉娱乐文化和行为艺术的兴起,文学艺术和生活的界限消失。这样一来,正如美国学者威廉在《海德格尔的艺术理论》指出的那样,“……由作品构造的世界是一种我们从中用行为表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真实’世界。这个世界向东西和事件提供以关系的背景,而东西和事件从中获得意义。”法国哲学家利奥塔德认为,现代科学尤其是电脑技术的应用,一种特殊的逻辑应运而生,知识者过去靠心灵和智慧训练的方法已经式微,伴随着商品世界那冷冰冰的操作伦理逻辑,文学艺术已经被商品化和技术化,从而渗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命脉之中。美国文论家杰姆逊也认为,商品化进入文化意味着艺术作品正成为商品,甚至艺术美学理论和文化理论本身也成为商品,商品化的逻辑也渗透到人们的思维之中。法国另一个哲学家布希亚德认为,当今的文化已经商品化,商品已经符码化。英国文学批评家斯特恩甚至宣布:“我们能欣然认可‘政治的歌即可怕的歌’,认为只有像席勒的《威廉退尔》这样的戏剧或者《华伦斯坦》的某些方面才与政治相关,或者认为人类关系终究可以成为纯粹个人关系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11从这些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文学艺术已经成为西方文化逻辑体现的一部分,具有更加强烈的意识形态性质。
  中国作为一个未实现现代化的发展中国家,消费社会、技术理性的控制、文学艺术生活化等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来说,表现并不十分明显。但是,目前中国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经济的发展。一般来看,中国商品化程度高的发达地区这方面的表现就比较突出。不过,可以肯定地说,商品化和技术理性正在侵入中国文化乃至个人和社会的血脉之中,已经和正在形成支配社会发展的新逻辑。例如,时下的摄影文学和网络文学都是西方科技理性和文学发展相结合的一种结果。同时,随着中国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学艺术也正在生活化。生活的文学艺术化导致了文学艺术更加直接地参与现实生活的变革,从而更加深入地作用于现实生活,改变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等,使文学的意识形态范围正在一步步扩大,一步步深入。即使目前中国文学批评的意识形态性质不像西方文学批评表现的 那样直接和强烈,它也在向这方面不断地发展,因此,确立21世纪我国文学批评为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不仅是审美精神与时俱进的需要,也是包括文学批评在内的文学意识形态性质与时俱进的需要。
  
  (作者单位:国家行政学院)
  ① 祁述裕、徐珂、杜正艾、高秦伟《百余名司局级公务员对当〖JP3〗前国内外形势的看法》,《公共管理内参》试刊第2期第48页。
  ② 王宁《文学的文化阐释与经典的形成》,《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1期。
  ③ 中国学者对米勒文学终结论的批评——童庆炳《社会科学辑刊》2002年第1期。对中国学者与米勒双方观点的评述——成东方、徐珂《与时俱进的摄影文学》,《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年第6期。④ ⑦《邓小平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82-83页,第6页。
  ⑤ 拙文《摄影文学:一种民族文学的当代创新》,《文艺报》2001年7月6日。⑥ 拙文《多元审美意识形态批评——21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形态的必要和可能》,《文艺评论》2001年第3期。
  ⑧ 《意识形态与文艺阐释》,《文艺研究》1991年第2期。
  ⑨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83页。
  ⑩ 《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王鲁湘等编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2版,第15页。
  11 《当代西方艺术文化学》,周宪等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7月第1版,第229页。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