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论“后革命时代”下的小说与历史
作者:王春云
最后,谈谈新历史主义的关于历史是文本的理论。历史本身无法还原,难以情景再现,一旦时过境迁,那些曾经的人与事就会成为不能拷贝的唯一,永远交给了过去,因此,我们常常看到的不是那个客在的、原发的历史,而是借助各种物质媒介具体化了的历史,如典籍、史册、图画、文学等,是后人对原初历史的模拟与重建。杰姆逊曾言:“从根本上说,历史是非叙述的、非再现的,……不过,除了以文本的形式,历史是无法企及的,或换句话说,只有通过先文本化的形式,我们才能接触历史。”17文学和史著所标榜的能重现元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讲,其实仅仅是人们的幻梦和对历史一厢情愿的承诺。换言之,绝对客观的历史曾经存在,但人们所能接触的历史,只是关于过去的载录和叙述。而且,人无法将自我现在的背景留在外面,通体透明地进入历史的记载和表现,所以,在人的认识视界和阐释场域中,由于主体的现实关怀和未来理想的参与,历史就已然丧失了其在理论意义仅存的绝对客观性,而具有了相对客观性。它虽然有一定的所谓的史实支撑,但对这一史实的铺排却始终指向有关现实和未来的兴趣。因此,曾经的过去就只能寓身于今人现在的认知和阐释模式中。正是在这一点上,历史和小说具有相似性:两者都是不同于客观事物本体的一种虚拟,而且也都具有叙事特性。海登·怀特提出历史是作为文学虚构的文本的观点,颇受新历史主义者的尊崇。作为叙事的文本,历史和小说的确共享了许多叙事成规,尤其都包括了建构虚拟文本时主体情感、思想和立场的渗透以及想像、虚构的参与。汤因比说:“历史学家如果同时不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就不可能成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并且毫无设防地说:仅仅把事实加以选择、安排和表现,就是属于虚构范围所采用的一种方法。”18所以我们就不难理解中外优秀史著何以蕴涵极强的文学性。中国的《春秋》、《国语》和《战国策》等,尤其是《左传》和《史记》树立了史学和文学叙事的最高典范。据《古希腊文学史》所载,古希腊历史学家在散文创作初期,先写的是文学作品,随后才写历史。普罗克认为,希腊的传记著作近似于小说,小说本身在早期即与历史学一并发展。有学者推断,希罗多德的史著《希腊波斯战争史》中收录的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纸草文献小说是世界小说的源头。吉本的《罗马帝国的衰亡》也是文学名著,英国作家丘吉尔以其史著荣膺诺贝尔文学奖。尽管如此,史学和文学毕竟分立门户,史学的想像、虚构与文学的想像和虚构也必定存在质的差异。历史文学的创作既不是纯粹的史学操作,也绝不是文学的天马行空。无论人们怎样叙写历史,也不管叙写的历史有着怎样的不同,我们都坚信存在着先于文本的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虽然我们不能直接触及它,但可以无限地趋近它。放逐了历史文本的最终所指,历史成为人言言殊的话语场,那么,历史就是纯粹的文学虚构,文、史之分又有何意义?新历史主义作家一味强调历史的文本化和虚构性,实际上就将历史和文学混为一谈,其结果是既败坏了历史,又解构了文学。“在认识到‘历史’是‘文本’之后,我们其实仍不该忘记:这‘历史文本’并不是一个关于‘虚无’(nothing)的文本,并不是一个可以任意阐释的文本,而是一个对于曾经实实在在地发生过的‘事件’的记录、叙述和阐释。所以,无论‘历史’这个词儿的意义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无论‘历史’这个词儿的意义变得多么的不准确,我们都不能忘记,我们依然还在用‘历史’来指代我们心目中所想的那真正发生于过去的事情”。19盛宁先生的观点可谓深刻有力,启人深思。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大学文学院)
① 程光炜《“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现当代文学》[J]《南方文坛》,2002,(4)。
② 包忠文《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史》[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 640-641页。
③ 张稔穰《中国古代小说艺术教程》[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1,196页。
④ 张冬梅、胡玉伟《历史叙述的重组与拓展——对新历史小说与“十七年”历史小说的一种比较诠释》[J]当代文坛, 2003, (2)
⑤ 〖JP3〗李洁非《旧作重评:〈红高粱〉》[J] 《当代作家评论》, 1995, (6)。
⑥ 海登·怀特《作为文学虚构的历史本文》[A]《新历史主义与文学批评》[C]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163页。
⑦ 余华《虚伪的作品》[A]《余华作品集:第2集》[C]北京: 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278页。
⑧ 南帆《文学的维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244页。
⑨ 〖CM(24*4/5〗肖鹰《九十年代中国文学:全球化与自我认同》[J]《文学〖CM)〗评论》, 2000, (2)。
⑩ 刘俐俐《隐秘的历史河流——当前文学创作与批评中的历史观问题考察》[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32页。
11 路文彬《历史话语的消亡——论“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后现代主义情怀》[J].《文艺评论》,2002,(1)。
12 布阿德福尔《新小说派概述》[A]《新小说派研究》[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495页。
13 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231、200页。
14 蔡翔《历史话语的复活》[J]《文艺评论》,1994,(4)。
15 布斯《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
16 胡良桂《史诗类型与当代形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2, 386页。
17 Fredric Jameson《The Political Unconscious》,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1,82页。
18 汤因比《历史研究》[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55页。
19盛宁《新历史主义·后现代主义·历史真实》[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7,(1)。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