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走向大文学的家教读本
作者:林超然
三、家教文学与文学家教
1.不再寡言的父爱。我们注意到许多人在忆及自己所受家庭教育时,唇齿间闪烁的经常是母亲的好处,说起母亲滔滔不绝,而提起父亲便立时噤声。父亲似只是遇到家庭决策时点头的那个人,只是为显示家风谨严惯于板着脸孔的那个人,只是在所有家教场合都缺席的那个人,的确有很多父亲通常对儿女教育很少过问,儿女与父亲的交流也总隔着一重障壁,这种偏食的中国家庭教育当然后患无穷。《一个中学生父亲的教育手记》却令人眼前一亮,触目所及的全是父爱的舐犊情深,全是“多年父女成兄妹”的亲情胜景。“人有时候就像庄稼一样,没成熟前给啥吸收啥,等抽出穗灌满浆,就很难再灌输进去了”(《补补亲情》),这强调的是教育有季,系理性、细腻的经验之谈;《填填代沟》讲的是作者对流行歌曲由生厌到接受的过程,“久而久之,不仅觉得也是一种精神享受,还记住了不少流行歌手的名字和他们的代表作”,为适应新时代,大人们应该走出逼仄,改掉自己裹足不前的毛病。“教育其实是从早年就起始的习惯”。⑥一个孩子呱呱坠地后,抬头最先映入眼帘的两个人就是父亲和母亲,家教中有无父亲的参加至关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手记》还像是给父亲们的一次补课。
2.无边的反观。《一个中学生父亲的教育手记》中不但没有成功家长的志得意满,相反倒是习见一个父亲的自剖和追悔。“能有一个大人像这几个孩子一样为了头天晚上的一个不受法律约束的口头协议,而次日清晨都齐刷刷地冒雨去看日出吗?”(《冒雨看日出》)这恐怕就不止涉及一个教育问题了,而是充满了对成人世界诚信实况的诘疑。“不是孩子只报喜不报忧,而是你只能听喜不能听忧。假如这孩子有一天真成了大骗子,你也是罪魁祸首”(《报喜与报忧》)。这强调的是许多家长责子女严却待自己宽。至于学校、社会理应作出的检讨在《手记》众多篇什中都有令人怵目惊心的披露,《采分点》、《抄袭现象》、《借教材》、《尊严无价》、《狗日的足球》等作品中更见作家难禁的义愤。“现代性的成就在于开创了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导致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并常常是不可逆转的大规模变迁”。⑦对于现代化轰然向前带来的不和谐音调,我们不能闪避。没有成规,没有定理,我们只有适时地调整自己,不断地兴利除弊,才能一步一步走出困境,走向合理。
3.最好的诗歌。每个人在他的内心都是一个诗人,特别是我们的孩子。要知道“人,如果不能成为世界的主人,那世界就会成为他的牢笼”。⑧大人的责任就是保留孩子们心灵自由的最大值,让他们在绿色的社会空间里健健康康、快快乐乐地成长。李长春是诗人,对他而言,那些分行的文字是诗歌,那个聪明、美丽,富于朝气的女儿也是诗歌,他最钟情的、着墨最多的作品显然是后者,在他的苦心经营下,我们看到了两种诗歌最后同时凯旋。《手记》顺利地拆掉了家教文学与文学家教间的篱笆,利用大事与小事的穿插,利用知性与感性的编织,将浓浓的深情融会成一个父亲的叮咛、导引和扶将。“一个人进入青春期,因从生理到心理也同样经历一次蛹化蝶般痛苦的蜕变,所以,也该视为一种病”(《青春期》)。这是一个阅尽人生种种的父亲的慈祥与深刻;“去他的”(《三字箴言》)作为父亲给女儿的锦囊,貌似随意,却是朋友式的直率、斩截,掸却的是人生烦恼的牵碍,这种“随意”的拿捏正适用于人生,不能完全与哲学、画意对应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
《一个中学生父亲的教育手记》最让人感佩的是李长春的拓荒勇气,他执著于在艺术与实用之间寻找纽结点,且终于如愿以偿。对《手记》进行解析,我们可以感受一个作家的良知与责任感,可以体验一个父亲的观察、挚爱与沉思,可以由一个特殊的教育通道进入社会的大文本。我们先前对文学阅读的所有期待,都可以在这部作品中一一得到满足;我们以往在走进教育专著时的种种知识盼望,《手记》也以一种更通俗晓畅、更人性化的方式全部指点给我们。《手记》的成功似乎也雄辩地说明了文学纵使在今天也同样可能天宽地阔、大有作为,至于那些“小众化”的作品,包括其不被理睬的尴尬处境,文学自己至少也要负一半的责任。
(作者单位:绥化学院中文系)
①申小龙《语文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年6月版,第316页。
②潘知常《反美学》,学林出版社1997年4月版,第359页。
③[美]怀特海《思维方式》,刘放桐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12月版,第18页。
④[美]阿兰·邓迪斯《民俗解析》,户晓辉编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版,第187页。
⑤〖CM(24*2/3〗王晓明《思想与文学之间》,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2月〖CM)〗版,第3页。
⑥[英]弗·培根《培根论说文集》,水天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7月版,第145页。
⑦[加]大卫·莱昂《后现代性》,郭为桂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第48页。
⑧[日]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10月版,第194页。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