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3期

西方现代绘画空间的发展与终结

作者:张宾雁




  而源自于表现主义的非理性艺术手法在抽象表现主义那里也获得了极端的成功,在空间创造方面,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贡献,首先是不再存在绘画一向要考虑的前景和背景的关系问题。当画家把颜色滴落或泼洒在画布上的时候,前景和背景混成一片,绘画成了整体的一块画面,没有形象,没有背景,没有中心,没有主次,面前是整片展开的,有时甚至可以任意分割。这些特点对西方绘画来说是突破性的,它延伸了绘画的概念。所以,抽象表现主义使美国艺术家不仅进入了国际潮流,而且真正成了先锋角色。
  但任何事物都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西方现代绘画在理性和非理性两个方向上都走到尽头之后,在空间创造方面,就无法再继续前行了。到了1960年前后,随着新的艺术探索的出现,西方现代绘画中对空间表现形式的探索就基本停止了。
  
  2.媒介空间转变为真实空间
  所谓“媒介空间”,是指绘画艺术是借助平面材料才能完成视觉空间的创造,画布或纸张,就是传达绘画空间的平面媒介。在西方现代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当这种空间形式发展到极端时,艺术家就放弃了画笔和其他艺术材料,开始使用真实的物质材料(玻璃、木材、金属)在实际生活中完成作品。这也就是在60年代以后,西方艺术家逐渐放弃架上绘画形式,开始走向室外公共环境中创造新的艺术的过程。在这种新的艺术中,绘画空间的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大地艺术、行为艺术、装置艺术,都是在架上绘画衰败后产生的新型艺术形式,这些艺术都是在真实环境中完成的,它们所依赖、所创造的空间是真实的物理空间,而不必要借助其他媒介。仅以装置艺术为例,它在空间构造上就有下列特征:
  (1)装置艺术首先是一个能使观众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间的“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室内和室外。
  (2)装置艺术是艺术家为特定展览地点和空间环境而设计和创作的。
  (3)装置艺术要求相应独立的空间环境,以便在视觉、听觉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响和干扰。
  (4)观众介入和参与是装置艺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装置艺术是人们生活经验的延伸。
  (5)装置艺术创造的环境,是用来包容观众、促使甚至迫使观众在界定的空间内由被动观赏转换成主动感受,这种感受要求观众除了
  视觉观察之外,还要使用所有的感官,包括听觉、触觉、嗅觉、甚至味觉。
  (6)装置艺术不受艺术门类的限制,它可以自由地使用绘画、雕塑、建筑、音乐、戏剧、诗歌、散文、电〖JP3〗影、电视、录音、录像、摄影、诗歌等任何能够使用的手段。
  (7)一般说来,装置艺术供短期展览,不是供收藏的艺术。
  (8)装置艺术是可变的艺术。艺术家既可以在展览期间改变组合,也可在异地展览时,增减或重新组合。
  由于装置艺术的空间特征与架上绘画完全不同,由此产生的空间震撼感也是传统媒介空间所远不能及的。当然,在1970年以后,在美国和欧洲也有“新绘画”的出现,但这种新绘画主要是侧重观念表达和题材挖掘,在空间形式上并无新的创造。由此也可以说,从后印象主义开始,经过了大半个世纪努力之后,西方现代艺术家对架上绘画空间效果的探索和研究工作已基本告罄。
  
  3.在创造平面空间表现形式上的停滞和终止
  现代艺术自出现那天起,西方现代艺术家已经在平面媒介上对画面的空间形式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这些探索,既服从了绘画的平面介质属性,又成功地创造出多种多样的绘画空间表现方式。这些形式在表现的自由度和宽广度上,是对自古埃及以来的西方绘画空间表现手法的集大成发展。差不多凡是人们能想到的空间形式,无论是平面的、立体的、有深度的、没深度的、色彩的、变形的、抽象的、梦幻的、情绪的、逻辑的、清晰的、混乱的,等等,就能在西方现代绘画中得到合适的表现。这样就带来一个问题:西方现代绘画的空间表现方式是否已难有更多造?答案似乎是肯定的。
  可以说,从创新的意义上,架上绘画空间表现的诸多可能性已经被艺术家们挖掘得差不多了,这也是新的艺术形态在60年代以后大规模出现的内在原因。现代艺术发展到此时,自身已失去从内部改革更新的活力,而新的艺术潮流却能以更强有力的姿态的出现在世界上。开创这个艺术潮流的是杜尚,杜尚以惊世骇俗的艺术手法告诉世人,一个日常生活物品甚至是废品可以成为艺术,因为人们认为它是艺术,它就是艺术。
  沿着杜尚开启的方向,新的艺术潮流几乎都是“现成品”的陈列、重组或复制。从这些小规模的现成品艺术扩展开来,又出现了大地艺术和环境艺术。这些艺术形式打破了艺术与生活、艺术家与大众的界限,还有一种真正体现观念的艺术——概念艺术,则完全取消了形式的价值。从当代西方艺术的现实情况看,一件艺术品的根本价值只是某种思想或想法,而不是有形的实物。所以,到了20世纪70年代时,在现代绘画中研究空间形式和其他一切形式的努力都走到了尽头,一部按其自身逻辑发展的西方现代艺术史似乎已经翻到了最后一页。而此后西方艺术,已经被称为“后现代艺术”。
  
  (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①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译《视觉思维》第163页,光明日报出版社。
  ②罗伯特·休斯著译,刘萍君等译《新艺术的震撼》,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52页。
  ③〖CM(24*5/6〗康定斯基著,查立译《论艺术的精神》4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CM)〗版社。
  ④弗兰西斯·弗兰契娜编,张坚等译《现代艺术和现代主义》第5页,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⑤详见www.abbs.com.cn 徐淦 《什么是装置艺术》。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