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幻视者的独语
作者:张桃洲
在王寅诗歌中,还有一个不常显现在诗句中、却处处渗透其间的词就是:“小”。这既是“小小的赞美诗”的“小”,“麦粒多么像细弱的黑夜”(《隐士》)般的细小,又是诗人倾听和风时体验的细密与微小:
风已经小了,鸟收拢翅膀
我仍在倾听
听着什么仍在发黑
仍在月下航行
——《开花的手杖》
同时,也是指“一点小伤”的“小”,及其表现的哀而不伤:“受伤也是一种生活∕躺着度过这个下午真的一点不坏”(《一点小伤》)。“一点小伤”,诗人以如此轻松的口吻说出,显示了一种超然而克制的生存态度和美学。
当然,王寅诗歌的“词汇表”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死亡”这个词。“说多了就是威胁∕说对了,就是死亡”(《说多了就是威胁》);“在列车上∕我们抵制死亡∕而在死亡时∕我们挑选的是最快的列车”(《音乐变慢了》);“青春有始无终∕死亡有增无减”(《为了幸福而不是虚荣》);“死亡也弃车而走”(《苦难》)……在这里,将王寅诗歌里所有书写死亡的诗句摘录出来,是没有必要的。无庸置疑,对“死亡”的书写体现了一个诗人的终极思考,按照王寅的表述,死亡不只是生命的一种形态、个体难以逃脱的宿命,而且构成了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事实:“阴影从我的手上∕然后在你的身上移过∕最后停留在时钟的表面上//仿佛火焰∕模仿着死亡的表情”(《暑气正在消散》)。由此,诗人在《我们之中有谁可安慰他人》中发出了对死亡的礼赞:
死亡,只有死亡
一遍又一遍地
清洗着死里逃生的
死亡
很多情况下,“死亡”是由“骨头”(作为一种借喻)来表征的,所以王寅在吟咏死亡时也偏爱这个词,譬如:“冰冷的骨殖清晰”(《花卉的时间》),“这声音里有阳光∕这骨头里有歌声”(《灰光灯》),“各种命运近在咫尺∕冰冷的时间,可看见骨头”(《明亮的仲夏夜》),等等。这也许只是王寅的下意识的用词习惯,不过一旦凸显为他诗歌里的关键词,其重要性便不可忽视了:“复活的骨头∕变得阴郁了”(《复活的骨头》);“请阅读饥饿的骨头、无耻的泪水∕它们是音乐的唇齿∕是词语的吗啡”(《如果阅读》)。这样,“骨头”在表征诗人思索“死亡”的同时,又反过来,几乎成了生命中抗拒“死亡”最为坚硬的部分。正由于具备了充分的“死亡”意识,王寅在写作中不时地表现出一种“犹豫”的姿态。“犹豫”也是理解王寅诗歌的另一关键词。“犹豫”包含了面对命运的谦恭之心:“这就是我分享的犹豫∕早晨的波浪∕幽禁的芬芳∕依然甚于不朽的黑暗”;也显示了身处逆境的坦然与沉静:“苦难曾经如此难当∕犹豫使我激动不已”(《过敏的音乐》),以至于诗人不禁慨叹:
这犹豫如此长久
几乎纠缠了我的一生
——《飞往多雨的边境》
其实,“犹豫”映衬的是一种谦卑的“让”的姿式:“让我们抚摸它的纹理”,“让时间又流转回来”,“让我们知道∕让我们都知道∕这时代是为我们而建”(《麦子》);“让恐惧寻欢作乐∕针眼越来越小∕让岁月哭泣的部分逐渐减弱∕让痛苦,这颤栗的花朵∕盖没明媚的世界”(《生活之事》)……在王寅的诗歌中,以“让”开头的诗句如此普遍,令人不能不深究这一句型所隐含的某种类于宗教的情怀。事实上,上帝、天堂、教父、撒旦及“全能”、“荣耀”、“末日”等宗教语汇,也构成了王寅诗歌“词汇表”的一部分。如同王寅所表达的,“就像泥土∕上帝代表着最普通的美德”(《因为》)——恰恰是这一潜深的宗教情怀,将上述所有的语词和思绪贯串起来。
诗人梁晓明曾用“旁观者”一语道破了王寅80年代诗歌的总体特征。⑩而随着“风暴”、“命运”、“灵魂”、“黑暗”等语词在王寅90年代诗歌的频现,其姿式开始透出强烈的“审视”的气息;不过这并非说他的诗歌表现了介入、干预时代生活的冲动,所谓“审视”其实不过是一种朝向内心的“审视”。因此,毋宁说在90年代的复杂语境下,王寅的写作再次凸显了这样的问题:“今天的诗歌意味着什么?诗人又该做什么?”[11] 对此,王寅给出的答复是:“诗歌是对时代礼遇的理智反应”。[12]
不妨说,《王寅诗选》最后一辑《精灵之家》(1987-1988)的全部作品,都是关于诗人身份及其功用的隐喻:在现代社会,诗人既是“闯入者”、“舞蹈者”、“睡眠者”、“梦游者”、“赋闲者”,又是“预言者”、“叙述者”、“窥镜者”、“幻视者”、“目击者”、“受伤者”,还是“纸人”、“病人”、“园丁”、“使节”、“建筑师”……诗人是所有这些又什么也不是。“幻视”,也许这正是诗人的特殊能力:“他们扳起我的头,露出牙齿∕让我认出狩猎者的化身∕让我笑∕让我注视这微笑∕如何悄然无声”(《幻视者》)。他不可能做别的,所做的只能是:
赋予玻璃以纤细的泪水
赋予琴声以倾斜的桥梁
赋予城池以草木
赋予翅翼以宽阔的韧带
赋予行星以姓名
——《建筑师》
(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①②钟鸣《旁观者》(2),第918页,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③⑥黄灿然《王寅的裂变》,《读书》2005年第6期。
④参阅钟鸣《旁观者》(2),第688页以下。
⑤程光炜《论诗歌的语调》,《诗歌报月刊》1990年第10、11期合刊。
⑦见《巴赫金全集》第二卷,第93、104页,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⑧⑨转引自刘翔《时代侧影下的个人悲歌》,见《王寅诗选》第256页,花城出版社2005年版。
⑩梁晓明《王寅和他的诗歌》,见《王寅诗选》第265页。
[11]王寅《生命的利刃》,见《王寅诗选》第243页。
[12]王寅《复得的诗歌》,见《王寅诗选》第23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