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4期

1982年的孙少山

作者:孙 苏




  所以,1982年的孙少山其实是另类的。尽管当时的评论者把他的作品和同期获奖的小说并为一谈。但今日重读,你会感到《八百米深处》混杂其间的那种孤零零的遗世独立的姿态。当时的小说主要是“及时反映了当代生活的重大变化,新人物,新性格,新道德的成长。”(《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选获奖作品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第7页)。作者也大多生活在主流阶层中,或是专业文学工作者,或出身于部队等优越环境,所写作品,不失美好与温馨,而歌颂,成为它们的主要审美格调。心灵美好的明姑娘(《明姑娘》),向往现代化的乡下女孩(《哦,香雪》),积极上进,热爱生活的农村新媳妇(《赔你一只金凤凰》),单纯可爱,勇于改正自己错误的女大学生(《女大学生宿舍》),善良助人的男青年(《第九个售货亭》)……人间美好,人性善良,人情温暖,在那时成了写作者不约而同所选择的主题。新时期初期的小说为我们描绘着一片新生活,新天地。也许是对伤痕文学的一种矫枉过正吧,人们厌倦了血与泪之后更乐于寻找光明和微笑,获奖的小说里基本上只有谴责,没有批判;只有赞赏,没有揭露;只有感性,没有理性。所以它只剩了清浅的生活,而缺少了深度的思考。全国优秀小说奖毕竟是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流话语行为,如此审美趋同的作品同时入选,其实是在表明着主流意识形态的一种提倡,一种认同。孙少山的这篇潜藏着后来遭到禁抑的人道主义文学因素的小说能够当选,应该感谢的可能恰恰是那种理论的误读。否则,这篇写法上缺乏技巧,句子简洁直白,结构直截了当,没有当时流行的浓郁的抒情(或曰煽情)风格的小说,怕不会有这样的幸运了。孙少山本人的命运也不会因一篇小说而改变得那么突然。对他来说,当时的写作,只是一种生活意义的寄托,因此而改变了的命运,也该在他的意料之外。但我们应该感谢1982年的这次命运的眷顾,它为中国文学发现了一个好作家。
  今日重读《八百米深处》,让我们更加肯定了它那种穿越时空的力量。历时性,应该是真正的文学所具有的品质。对大多数新时期以来的中国文学而言,我们可以承认它的激情,它的活力,它的敏感,它的尖锐,它的责任感和社会的良知意识,但它和时代生活过度紧密的联系让它无法具有这种超越能力,它只能属于一时,无法属于一世,更遑论永恒。而孙少山的这篇小说,无论从形而下的现实意义——请看当下对煤矿工人生存现状的若干报道;还是从形而上的历史意义——人类生存的哲学化思考,一直到今天,都不失它独特的价值。
  1982年成为孙少山命运的一个转折点。此后的他,创作走向成熟,完成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他作为一个作家的天分和才能,随着他一篇一篇作品的问世,越来越被我们所认知,并且将使我们震惊。
  (作者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