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吸纳百川 博采众长

作者:胡柏一




  在报告文学作品中,作者既要表现人物语言的特点,又要保留创作者自己的语言习惯与风格,因此报告文学的语词十分丰富,诸如,口语,谚语,外来语,方言等,均可以用在作品中。在这方面,很多报告文学作家都是成功的践行者,进而形成了报告文学五彩缤纷的景象。
  再次,用催人省思的政论性语言表情达意。政论语体是论述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阐明某种政治主张与社会生活准则,明确表示出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的用语方式。政论语体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与一定的理论色彩。在语言表达上,它以议论为主,要求语言褒贬肯定,文风犀利,富于论证性,以思辨的意识和哲理的深沉,促使读者思考,激励人们猛省。好的报告文学,不仅仅是创作者对报告事实的形象展示,更要对社会生活本身给予直接的分析与判断,鲜明地表达创作者的观点和看法,将客观展现与主体评述相融合,以客观事实作为主体议论的契机与依据,又以主体议论作为客观事实的解释与升华。这样,议论便寻得了坚实的事实依据,事实也得到了理性的提升。作品中,作家用精练而警策的语言来表达确切而含义深刻的人生道理,使读者联想到更深刻的生活哲理从而获得人生的启迪。上述所列举的几部作品都具有这样的特点。事实上,报告文学的政论性语言有时很难分清是议论还是抒情,作者常常以含情之笔说理,以明理之言诉情,往往是情理交融、理情并茂。体现在作品中,作者或敞开内心直陈胸意,或满怀激情呐喊呼告,彰显出酣畅淋漓的语言表达效果。
  报告文学政论语言的表现形式是非常生动的,它既包含着深刻思想内容的内在美,又表现着绚丽多姿的外形美。作者将巨大的思想容量与深刻的理性观念见诸于文字,从而使作品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感召力。
  对于文学作品而言,文体规范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压力,它迫使各种体裁的作品就范于它的规约,从而促成了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文体语言的各自风格。报告文学语言综合性的作用就在于突破这些文体的规约,促进各种文体语言的交融和兼容,使文学体裁演进史成为活的进化的历史。在肯定文学作品内容决定形式的前提下,发挥文学形式对内容的积极作用。事实上,各种文学形式一直在努力发挥着自己对内容的反作用。从文学体裁的分类越来越多样化即可窥见一斑,而报告文学成为独立的文体过程便是最有力的证明。而且,文学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被语言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例如:诗歌因语言的简短、跳跃适于表达火山喷发式的豪情,而不承担塑造复杂的人物、表现曲折情节的任务;小说语言的舒缓、平易则利于刻画丰满的人物,编织起伏跌宕的情节,获得广纳生活的优势;散文语言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它可以将没有内在联系的人物、事件和物象放在同一层面来抒写,易于表达作者情感的丰富性,宜于引发人的联想、使读者产生共鸣;戏剧文学语言的强烈动作性、目的性和暗示性,便于表现矛盾冲突,甚至带来文体的“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的特殊规则。报告文学语言作为集大成者,将适于文学表现的语言优势汇为一体,既能如小说一样以平易舒缓的文字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又能运用叙述性、描绘性的语言报道人们关注的事件,刻画人物细腻的心理活动,也可以运用戏剧文学语言,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总之,只要基于真实的情感,报告文学便可以运用真实的语言实现表达上的自由。在此仅以《西藏最后的驮队》为例。作品以古老歌谣为线索,串连起驮队的昨天和今天,用畅达的语言叙事、抒情,并以诗结尾,全篇文笔优美,语言结构与内容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语言的张力使内容的丰富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由此想到作家的功底。其实,说到底,语言的张力来自于作家的思想修养和文学造诣。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它本身是形式,但又大于形式;基于文体又大于文体。这方面在报告文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目前,活跃在报告文学领域的一些知名作家大多在文学领域中笔耕多年,有的甚至在某一文学领域卓有成就,于是在涉笔报告文学领域后能如鱼得水、驾轻就熟,既为报告文学带来了别样的生机,也为报告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发展补充了新的养分。实际上,文学的各个领域本是相通的,报告文学语言上的张力也源于此。
  一种语言服务于一种文体,每一种文体都有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语言体系,报告文学语言的张力所带来的语言上的优势是报告文学区别于其他文体,又独立于文学之林的一个最显著特点。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文学院)
  
  ①⑤蒋巍《牛玉儒定律》 ,文艺报,2004年11月27日。
  ②(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28页。
  ③裘山山《沿着雪线走》,《当代》,2006年第1期。
  ④周钢鸣《报告文学的特性》,《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上册),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