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探究本源,廓清迷雾

作者:胡沛萍




  提及先锋文学,人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它的反叛性,而想到反叛性,人们可能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文本的试验性,即在形式上的创新。相反,对于先锋文学在精神内容方面所展现的问题却似乎关注不够,或者说人们也许认为先锋文学只关注文本的形式,即“怎么写”的问题就可以了,至于“写什么”的问题那只是个小问题。这样的一种思维导向,时间一长,就给人造成一种误解,以为先锋文学就应该只关注“怎么写”的问题,而对“写什么”这一关涉到作家主体精神性的问题却较少关注或不去关注。这显然又是对先锋文学的一种误解。洪治纲没有忽视先锋文学在文本形式上的创新要求,这在《守望先锋》一书的第三章有独到而详尽的论述;但他似乎更重视先锋文学创作主体的精神性因素,这个问题既包括作家的创作态度,也关乎作家对作品内容的选择,而这一点又主要体现在作家的精神世界的指向上。在《守望先锋》的第二章中,洪治纲集中论述了这一对先锋文学具有指导性意义的问题。在他看来,先锋文学家决不是我们认定的那种“零度写作者”,也不是“消解主体意识者”,而是具有高度的主体精神的反叛者;先锋文学家也不仅仅是只关注“怎么写”的专搞文字游戏的玩耍者、表演者,而是深刻关注人的精神世界的开拓者。写什么样的内容在他们的笔下并不是一个随随便便的小问题,而是一个关乎作者是否具有超越精神和独立自由的精神世界的大问题。他指出:“真正的先锋除了在形式上与传统存在差异外,更重要的是作家在精神本源上对人类生活的历史、文化、生命以及自然有着更为深远的体认。”而从他的整个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于那些玩弄文字游戏的“伪先锋”,他是抱着一种强烈的批判态度的,而对那些具有真正先锋精神的先锋作家则给予很高的赞许和无限的期待。不管洪治纲的这种论述能否带领我们达到对先锋文学本质的全面认识这样一个目的,他对先锋作家主体精神的强调,却能改变我们对先锋文学所持有的一些偏见或误解;它至少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先锋文学决不仅仅是文本形式上的先锋,更重要的是作家主体精神上的先锋。
  
  三、开放性的研究思路——先锋文学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守望先锋》中,有一个关键性的词语出现在了不同的章节之中,那就是:先锋文学是一个动态概念。在我看来这既是作者论述行文的一条红线,也是作者开放性研究视野与思维的高度体现。
  众所周知,在我们现今流行的文学史中,把中国的先锋文学就限定在上个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那段时间内产生的具有鲜明创新精神的文学创作潮流,具体说就是指由马原、莫言、残雪等人为先导的、而后由涌现出的以余华、洪峰、苏童、格非、孙甘露、北村等人为代表的作家及其创作的作品。很显然,在这样一个指称范围内,先锋文学这一概念是一个静态的概念,它就特指某个时期、某一群作家、某一部分作品这样一种具体的内容。但从先锋文学的起源及其包含的高度的理论概括性来看,这样的界定无意中修改了先锋文学特定的内容与指称的范畴,把一个本来具有更高涵盖能力的概念阉割成了一个极为狭隘的、僵化的概念。
  显然,洪治纲摒弃了这种狭隘的认识问题的方式,以一种更为开阔的思路对先锋文学做了本真意义上的阐释。在他看来,先锋文学不是用来指称某个特定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的,它主要用来指称那些在精神高度与艺术形式方面具有独创性、叛逆性、前瞻性的文学创作。他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并不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而是在对先锋、先锋文学概念发生、发展、演变过程的考察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在国内,也有其他评论家曾指出过先锋是一个动态过程,如谢有顺就认为:“先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它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它也不是一直属于某类人。”与洪治纲的观点相比二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但洪治纲的观点的得出是建立在一系列的分析与考辨的基础上的,对于这样一个争议颇多的概念,洪治纲的这种通过强有力的论证来得出结论的方式自然更具说服力,也更能让读者所接受。
  毫无疑问,洪治纲对先锋文学的这种开放性的研究与认识,将会对我们重新认识先锋文学产生重大的启迪作用。它的首要的意义在于纠正了我们对先锋文学这一动态概念的静态化理解,从而不再把它僵化地安置在某个文学流派和文学思潮身上像标本一样固定在文学史的某个位置。它启发我们用一种敏锐的眼光去发现文学创作中的创新因子,而不是把目光停留在过去的先锋文学那里乐此不疲、津津乐道,因为过去的先锋早已成了今日的传统,今日的先锋才是我们真正渴望的先锋,尽管它在明天会成为新的传统。就作家的创作而言,把先锋文学当作一个动态概念也是极其有意义的,它给予了作家,尤其是年轻作家不断创新的勇气和动力。因为他们面对着过去的先锋文学,这似乎成了不可越过的“伟大传统”,但那毕竟是过去的成绩,每个时代都需要自己的先锋文学,每个时代都会有自己的先锋文学,后来的作家们完全可以在自己时代的土地上开垦出自己的先锋沃土,不必因为曾经有过先锋文学而望而却步。
  
  四、是研究、评论,更是期待与渴望
  
  对中国的先锋文学(特指新潮小说)的评论与研究,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有两种比较明显的倾向。一种是给予激烈的否定,这主要是从传统的眼光来审视的;另一种倾向是以冷静的,近乎中庸的态度加以评析,这就是后现代主义式的评论。这种评论不对评论对象作任何价值判断,只是分析它们的艺术形式,呈现出价值判断缺席的批评特征。
  阅读《守望先锋》,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不同于上述二者的一种批评。那就是既不轻易否定,也不淡然处之;而是本着文学与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在联系,本着文学对人的生存意义的强大作用这一理路,充满热情地评论研究了先锋文学的各个侧面和先锋文学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当然也指出了以往先锋文学所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从这本论著的整体论述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觉到作者热切地期盼与渴望出现能对我们精神世界具有巨大提升作用的先锋文学。在本书的结语《永远的先锋》一节中作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对心目中的先锋文学的期盼与渴望,“既然先锋文学是一种必然而且合理的存在,既然先锋文学在很大程度上预示着文学发展的方向,既然先锋文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我们这个时代所面临的一些精神困境,既然先锋文学能够在精神潜层激活创作主体的艺术理想和探索热情,我们就没有理由漠视、怀疑,甚至摒弃先锋精神。先锋是永远的存在。先锋精神是文学创作中永远需要的内在品质”。看得出作者是站在一个相当高的层次上来审视先锋文学的,这种审视既在文学之内,但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也许在作者看来,这就是先锋文学,乃至整个文学在自身范围内与自身之外所承担的真正使命。
  面对这部也许在许多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的研究专著,联系近二十年来我们对先锋文学研究的实际状况,我们有理由对这部薄薄的著作给予充分的肯定。本书中的许多有关先锋文学的论述已经大大超越了此前的众多有关先锋文学研究的成果,其中的许多章节(如包括绪论在内的前四章)将可能会成为有关先锋文学研究的经典之论;因为这么多年来,先锋文学及有关的理论第一次以如此全面的面目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此前几乎所有有关先锋文学的论述与研究都是与具体文本的分析紧密相连的,比如吴义勤、陈晓明等人的研究,因此无法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对先锋文学作更为宏观的把握与认识,而《守望先锋》则在这一点上取得了很大的突破。这大概就是这部研究专著的最根本的一个价值所在吧。相信它对我们此后的有关先锋文学的研究会起到理论性的指导意义,从而让我们的先锋文学研究走向更加合理与完善。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中文系)
  
  ① 洪治纲《守望先锋•绪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 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68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