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艺术

作者:王雪峰




  
   2、吸收、融合或是异化?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化背景之下,首先带来的是艺术界自身的一片恐慌,在中国画界8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李小山的年青人,提出了“中国画的穷途末路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中国艺术界引起了一番地震。90年代末期,吴冠中与张仃之间进行了“笔墨等于零”论战,引发中国画坛的震动。21世纪初,又有人提出了“废纸论”。种种现象表现,一方面反映了当代艺术家传统文化的缺失,对整个传统文化的理论缺乏全局把握。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当代艺术家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不能自信的心态。
   在音乐上,首先表现为民族乐器曲的演奏上,音乐家直接借鉴、吸收、移植西方曲目。例如:二胡演奏中,有些演奏者直接用二胡演奏小提琴曲目。使以表现意韵擅长的二胡,逐步向追求技巧难度上发展,而失去其独有的语言魅力。无论是何种形式的传统艺术在当代发展过程中都面临着异化的危险,其中最大原因是中国艺术教育的体制,造就一批缺乏传统文化,又缺乏自信面对强势文化的艺术家。其次是在社会转型期,艺术多元化的发展,使当代艺术家迷失自我。
   我们再回过头来分析一下代表中国传统艺术的两个层次“雅”、“俗”艺术在当代生存背景发生转变情况下的变化。“雅”艺术是流行于文人士大夫之中的一种精英艺术,它是中国艺术史的主流,它也是在中国儒、道思想的指导下不断前进、发展的,在各个时代,它又能体现各个时代的风气。“雅”艺术是符合中华民族民众的审美心理,无论社会如何转型,这种扎根于意识之中的文化思维定势是不会改变的。这种定势实际上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具有开放性质的,面对外来文化,我们可以尽可能的吸收,最终能创造出适合我们中华民族欣赏习惯的更广范围的民族艺术。这里吸收不等于被异化、同化。中华民族的艺术它是有一种统一基调的,这种基调便是儒、道思想的精神指引。“意象”是中华民族艺术区分于外族艺术最重要的标志。同时民族性也具有现代性,只有与时俱进的艺术才能符合当代人的审美。“俗”艺术扎根于传统社会的民间,它的产生带有很强的适用性。时代背景的转变,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我们现代社会,很多“俗”艺术便没有其生存的价值,这些艺术只能成为博物馆中的一员。挖掘、保护、利用“俗”艺术便成为我们当代文化艺术的一个主要课题。
  
   3、自信、从容、理性地面对“全球化”
  中华民族悠久的灿烂文化,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人,尤其是处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人,处理的不好,则会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能正确继承、发扬,它将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宝库。中华传统犹如一个巨大海绵,它正以前所未有的胸襟、气度,吸纳与消化世界一切先进文明,来实现它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的转型。
   中国传统艺术实践者,中国艺术家们在“全球化”的语境下,不能迷失自我,应该从宏观的角度认识,深入传统。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这样才能在面对西方强势文化之前树立信心,勇于吸收、融合,而不被异化。
   中西两种文化是完全不同体系的文化,它们在不断地交往与碰撞之中,互相借鉴、吸收、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两种不同体系的文化有着越来越近的趋势,这种越来越近表现为对各自文化互相的理解、认同。世界文化正走向一个多元化的时代。
   “全球化”背景下,经济可以是趋于一体化的,但文化领域还应该永远保持各自独特的民族性格。中国传统艺术在向中国当代艺术转型过程中,应牢牢把握民族性这一特征。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艺术学系)
  
  ①陈传席《中国绘画美学史》,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P49。
  ③④⑤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