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关于文学的追问
作者:刘 忠
文学娱乐化、粗鄙化在给读者带来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低俗的、色情的、暴力的信息垃圾,引导读者沉溺于或轻松、或惊险、或奇异的感官体验,不能自拔。在娱乐化充斥的缤纷世界里,人们不再需要殚精竭虑,没有痛不欲生,没有精神抚慰,他甚至可以把人们的智力消耗降低到几近于零,轻而易举陷入他营造的本文世界。这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当人们目睹电影、电视剧、武侠小说、言情故事中那些少男少女的青春恋情终于柳暗花明,那些孤胆侠客终于化险为夷、功成名就,那些凡夫俗子竟然也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场景时,会情不自禁地与其一道进入一个虚拟的童话世界,一个对他们自己的人生经验进行了理想化的幻景世界,共同分享本文制造的即时欢乐,缓解现代工业社会的生存压力。因着电视文化的客观发展和广泛普及,电视文学蜕变成了终端意义上的文学作品,大量的涌进了图书市场,电视文学成为“快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来的读者的是:简单、粗糙、片断的表述方式和浅表性的阅读快感,严重侵蚀了文学固有的审美特性和精神品格。在这样粗糙、浅陋的叙事方式中,文学特有的精神价值被廉价地丢弃了,因为越是粗糙、浅表的阅读,越是能够刺激人们的随意和浮躁情绪,人们所感受与记忆的往往是一种场景、一种情绪、一种奢华、一种刺激。其实,作为人类的一种具有自律性的精神实践活动,文学假如不能正确地对内容与形式做出选择,而是一味地由着市场与消费的需求无限制地随“波”逐“流”,那么,属于文学的精神领地就会逐渐变得单一而贫瘠,读者的心灵世界也会随之变得苍白而无力。
叔本华曾经将文学分为两类:一是为俗世而写作,一是为精神而写作。当前的文学在本质上乃是一种俗世的写作,它是将娱乐、游戏、通俗、消费、时尚等元素紧密结合起来的一种文学现象。它的目的在于追求写作者物质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要增强文学对人类精神深度的表现;它是向市场和读者趣味的妥协,而不是向作家和读者心灵世界的挺进;它是为了制造作家的明星效应,而不是彰显作家的良知与道义。简言之,这是一种庸俗化的商业性写作,与文学的人学本质相去甚远。《浮士德》中,浮士德因为把灵魂典押给魔鬼靡菲斯特而导致一场人生的悲剧,文学的灵魂(精神)被出卖给感官娱乐,也不可避免会导致文学的悲剧。对此,不知我们的作家、评论家、读者是否已经认识到!(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