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网络与当代文学创作

作者:江 冰




  所有这些,其实都在表明一个道理:时代变了,网络文化的文化背景变了,网络文学的文化价值系统也变了。于是,异样就有可能产生影响,反差就可能产生交流。不同文化形态在不同范围,有着不同程度的互动交流,即使在封闭保守的古代社会,也是存在的历史事实。进入21世纪,此种人类活动中的交流互动无论在空间还是程度上,已经达到了空前活跃的程度,而网络恰恰扮演了文化价值多元的催生剂,它所提供的文化形态肯定要对传统形态形成冲击和影响,这从理论和现实上已成无法回避之现实。
  
  四、网络影响在文学上的表现形态
  
  完成了上述的理论预设,我们可以努力将潜在影响从观念过渡到形态,从而归纳出几种具体表现形式。
  
   1、改变了文学的文本形态
  说到传统文学,我们直接的印象就是纸介媒体的文本。作家创作的文学作品通过印刷品得以呈现,读者通过书和杂志阅读文本,从而形成“读者——文本——作家”的一个单独的乃至秘密的交流和对话。文本既是作家创作的固化形态,也是读者阅读文学的依据所在,同时又是文学创作——这种语言艺术的媒介形态。
  然而,网络的出现改变了延续千年的文学传统形态,问题还不在于传统文本的电子化造就的“屏幕阅读”方式,而是网络空间里创作的文学形态已经明显地区别于纸介文学,成为一种具有超文本多媒体语言的全新形态。作者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种图片、声音、动画组合在一起,同时,还可能是一种多向链接的语言,在一个母本中链接着不同的子本,从而突破传统文学单一文本的固化形态,呈现一种开放多向性的网络文本形态。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根本区别也可以扼要地归纳成两点:一是超文本;二是交互性。超文本改变了文学的固化形态,交互性则改变了文学的阅读方式,被神圣化秘密化的个体阅读方式也演变成网络上群体阅读,沙龙讨论方式,文学生产与阅读的传统方式被改写了,新的文本类型与新的阅读方式已经超越了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学经验,一个新的文学时代已经拉开帷幕。
  
  2、改变了文学的社会地位
  在文学边缘化的今天,有关文学的一切似乎都是无足轻重的,但从历史上看,文学一向具有世俗世界的神圣地位。它总是与国家、皇权、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文化传统等等关系密切,即使是文人潦倒的年代,它也没有沦于社会的底层。因为它天生属于文化,而且是精英的文化,这就意味着一种特权,至少是一种话语权,一种让芸芸众生仰而望之的具有精神与物质双重意义的形态:高尚、文雅、文化、有价值、有品味、有意义。无论是创作还是阅读仅属于少数的一群人。
  网络改变了“少数一群人”拥有文学的历史状态,从写与读,从生产与消费等各个环节上,促成了由“文学小众”到文学大众的狂欢,神圣化的消解与平民化的取代,已成网络文学空间的现实。“大众的狂欢”通过两种形态体现,一是“文学沙龙”的兴起,任何一张帖子,随意一个主题,都有可能在网络上形成一个纯粹的文学群落,其聚集速度之快,其凝聚力量之强,其交流动机之纯,其文学才情之高,常在传统文学研究者和批评家的预料之外。2006年初因韩国电视剧《加油,金顺!》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而由一名自称“我爱花痴”所写的《花痴历程》帖子,形成725634人次点击率,回帖16248个(2006年2月16日统计)——“百度贴吧第一长帖”的文学事实,即为明证。
  二是相对“文学沙龙”规模要小得多的更趋于私人化的“私人会客室”,比如非名人的“博客”空间,它更像三五好友情趣相投,切磋交流奇文共赏的文学小组,自由的、非功利的、真诚的、快乐无拘束的文学交流,作家与读者的“施”与“受”的关系,在这里真正地成为一种平等对话的关系。文学也因此真正回到了它初始本真的起点,成为人与人交流沟通的富有情感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
  在我对文学本质的理解中,上述两种形式都促使承载过多世俗负担的文学真正回到它“歌之咏之”有感而发的“前诗经时代”。遥想孔子编撰《诗经》之前,所谓风雅颂中占最大比例的“国风”,即是中原地带的民间歌谣,发轫于田间乡舍,动情于俗男俗女,完成于俚语乡音,没有发表的门槛,没有功利的欲望,更没有理论的预设,这是不是一种彻底意义上的文学回归?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网络把文学还给人民”是一句真实而正确的大白话。
  
   3、改变了文学的传播方式
  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在发表上的根本区别就是“零门槛”与“零编辑”。自由与个性化的传播特征,在网络这个虚拟的空间里,得到无以复加的强化。人们在网络上处于一个几乎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开放的写作状态,自由地写作,自由地发表,自由地传播,自由地阅读,编辑消失了,出版商消失了,作者与读者之间呈现“零距离”的状态。在因《悟空传》而成名的网络写手今何在看来,网络写作最大特征是自由,最可贵的是自由。在《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的作者慕容雪村看来,网络是一个门槛很低的东西,它可以包容一切。
  自由的传播跨越了传统纸介文学的传播障碍,迅捷地传播,使作者、读者真正做到以“一键点击天下”。除了使用语言的问题外,任何人在世界任何角落发表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只要通过网络,它就在瞬间发布于天下,从可能性上说,任何一位读者也可以找到它,进行阅读。不存在书籍传播时代因为发行、运输、销售等环节的脱节而造成的空白区。传播速捷化,阅读全球化,是网络文学独具的无可比拟的特点与优势。
  网络传播的“交互性”也使网络文学成功地实现了对于传统文学传播方式的超越。从人类信息传播的发展历程看,我们已经走过了三个阶段:“金字塔结构”阶段;“梯形结构”阶段;再就是“网络结构”阶段。相比较前两阶段从上至下的信息发布流向,网络的进行就在于信息发布者和接收者可以互动。灵活地变换角色。网络公共系统的“点对点”交流,使每一个读者成为潜在交流对象,传统文学人际交流的概念被重新改写。“人人都是作家”的梦想成为现实,网络文学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享受“交互性”所带来的自由和畅快。
  
  五、并非结束的结语
  
  从现象的描述到理论的抽象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面对网络文学这一新兴事物,我们的探求倍显艰难,至于价值评价这是下一步的事情。然而,有一点理由可以给予我们一些信心,即网络是虚拟的,文学是虚构想象的,在这虚拟与虚构之间,在虚拟与想象之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相似性是不是我们解开网络文学奥秘的一把钥匙呢?面对瞬息万变的网络,请允许我用一句话语结束本篇的论述:在网络面前,文学似乎永远只是一个新的开始!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①参见江冰:《20世纪大飞跃》引言,21世纪出版社1993年出版。
  ②参见何道宽:《理解媒介》中译本第二版序,商务印书馆2004年出版。
  ③江冰:《论80后文学的文化背景》,《文艺评论》2005年第1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