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逃亡与时间中的发光岁月

作者:徐肖楠 施 军




  人性品质由纯朴天真逐渐变异为功利化和欲望化,是魏微作品里不断描述的。人本性中有一些伤害人本身的东西,它们像蛇一样盘踞在人内心,许多作品都描述了人在变化过程中一些让自己害怕的东西,比如《姐姐和弟弟》中的情景。警惕人的变化,警惕人自身,“认识你自己”,是魏微作品从两种生活和两个世界的双重叙事中力图发现的,也是她一直在成长的过程中表现的。
  魏微作品的人物大致分为两类。一类享受着现代生活,为时而变,但又不时地反省自己的生活,试图返回一个原始的、纯朴的自我。这样的人物往往是一个主动思考、主动回忆甚至主动逃亡的人,她们在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名字和身份出现,却具有同一种人格或生存格调。她们的相似性表明了作者始终有一种固定的思考倾向和情感倾向,并试图在不同的人物表现中把这种倾向深入下去。这样的人物身份,往往是城市白领或拥有小资情调的人,在他们身心深处保留的乡村或小城市的乡土气息,往往如灵感一样突如其来,触发她们的敏感多思和愁郁情怀。这与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些作品中包含的乡土情调有些相似,那些作品中的小资人物也往往因对底层生活的同情而触发人性思绪,后来这种小资情思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演变为由男女情事来写人性的底色。
  另一类人与大城市中的新一代不同,他们是上一代人,他们与乡土化和风俗化的古旧生活联系更为密切,但他们与新一代的迷惘其实是相同的,他们不清楚自己这一代的生存意义。在魏微作品中,个人与乡土的联系是人物一个重要的生存依托,回忆中的孩提时代常常与乡土相连。成人的经验与孩子、青春的经验、城市的经验与乡土的经验相互叠合交错着,以一种经验对另一种经验的观察,帮助人物成长和体味人世沧桑,帮助人物去完成一种更加完整的生活。《到远方去》中的“他”突然想要从他平和幸福的日常生活中逃出去,到远方去,并把他这种想到远方去的愿望对一个街上的陌生女郎倾诉,这个女郎年轻时尚,与他的愿望毫不相干。“他”对自己平庸生活的疲惫和厌倦,在这次莫名其妙的倾诉中宣泄出来,又平静地回到自己惯常的生活中。
  那些人物不时要逃往过去和乡土中的单纯来净化自己。小城和乡村的生活纯朴、平静、滞缓、单调,让人怀恋,又让人试图逃亡。江南作家的逃亡情结似乎特别重,苏童和格非都是既逃出农村又逃回农村。魏微也是这样,只是她不像苏童和格非那样有枫杨树和麦村那样的地方可逃,她的逃亡有些盲目,不知何处是依归。在城市享乐、欲望中她们找不到生命之根,乡土、贫穷、过去给了她们生命的纯净感,但她们又无法扎根于乡村和贫穷,也不能永久停留于过去,他们在过去与纯朴中寻求到生命信念后,又返回自己的现实。
  魏微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是一种在日常生活和平庸生命中寻求精神变化的人物,从她们的生活表层看,她们的日常生存品质已依附于市场化时代,实际上她们仍在精神飘泊和精神漫游。她们对于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失去了什么、要寻找什么都很茫然。非常难以确立的是过去的时代为她们保存了什么?市场化时代为她们带来了什么?在精神层次上她们是迷茫的,也就难以确定自己面对生活的态度。
  她们似乎永远没有成熟,始终面临着精神成长的焦虑和不安,并且常常试图返回童年时光或青春时代。这些人物或者处于童年时代和青春时期,或者在成人后又忽然有了童真单纯或躁动不安。在她们已成形和稳定的现实生活中,她们不时地会违反她们的成熟形态或者被她们接受的行为规则,奇妙地爆发一下以返回想象中的时光。她们所面临的生存处境,正是魏微作品在苦恼着和探求着的问题,然而又是在文学叙事中无法解决的问题。魏微用这些人物在寻找一种生存精神,这种精神方向的不确定性,使这些人物总是处于成长和寻找的阶段。
  这种精神的迷惘或不确定性,推动她们的精神向着古朴和时间回返,这反映了市场化时代人们混乱而真实的精神处境。魏微作品中虽没有什么明确的精神超越情景,但却有人物不时的精神逃亡尝试,魏微用乡村、土地、童年和过去这样一些情景试图打开精神之门,为时尚而享受的日常生活寻找一种精神逃亡的可能性。这些人物在沉沦或欢腾于市场化时代的生活时,并没有彻底放弃对一些古老纯朴的生命品质的向往,并用乡土生活和童年生活作为这些品质的保留地。这使这些人物仍然保持着一定的精神立场和历史立场来关注自身行为,并为自己精神和灵魂的沦落、为人类纯朴品质的沦落而满怀忧伤。
  在消费社会和利己生活中,人们的头脑与身体、欲望与纯朴之间已经失去平衡,人们在享乐主义和利己欲望中变得失去精神的重量,变得轻飘飘的,而魏微作品的人物还在沉思,还在怀旧,还在试图偶然制造对自己现在生活的叛乱。这就是魏微作品与众不同的地方,魏微虽然用日常经验去写作,她的世界却通常没有身体暴露和私密呢喃,她的叙事还在试图寻找一个向远方逝去的生活,这种生活与人们现在普遍兴奋感受的生活不相干,这种生活也表明,魏微除了用经验和身体写作,还在用脑子和想象力去写作。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