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超越庸常的努力
作者:牛寒婷
(三)
《浪和声》的叙事是一种别样的叙事,一种很少能在小说中体味到的叙事。作者平静、温和的叙述,使其与人物、情节保持着清醒的距离,我甚至在阅读过程中每每感到作者就坐在我旁边,默默地写着小说,没有激动,没有情绪起伏。虽然这种超然的平静,给小说带来自始至终单一的节奏,甚至有时使叙述略显拖沓。但是,正是这种神秘的平静的基调,在柳芳走近死亡的那些描述里,给小说带来了一种极至的舒缓之美。我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哀而不伤”,但又不仅仅如此,这是一种超越“哀而不伤”的高妙的境界,一种灵魂飞升的境界。由此,柳芳的死成为小说中我最挚爱的部分。死亡是痛苦的、恐怖的、沉重的、神秘的和令人困惑的,但在柳芳的身上,我看到的却是安详、幽深、美丽甚至飘然。我突然产生了一种出于生命本能的对死亡的热切向往,也模糊地意识到,也许在人死亡的那一瞬间,是无所谓恐惧的。死亡就那样以一种极至的美丽成就了柳芳灵魂的超脱,完成了她对爱情——穷尽一生都在苦苦思索的爱情——的祭奠。
“流浪”是小说的一个主题,是作者无法摆脱的生命情结。“流浪”是为了逃离现实生活的羁绊,是为了生命能更加自由地展开,是为了重新找寻自我、发现自我、建立自我,当然,在生活层面上“流浪”还意味着对责任的疏离。在小说中,色和鹤兰成为“流浪”的代言人,而欧阳楚虽然对“流浪”充满了无限的憧憬与渴望,但他坚守的人生准则、强烈的责任意识使他永远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果说,色代表着欧阳楚理想中的自己,鹤兰就是他们中间的一座桥,是他们的中间物。通过抓住生命中的鹤兰,欧阳楚部分地实现了自我。
欧阳楚与丹阳的身体对话是小说的一个败笔,尽管丹阳的出现是那样的脱俗、高雅。对欧阳楚而言,丹阳是世俗的一个诱惑,是生活的另一种新的可能。小说中这种可能性的最终丧失,不是因为时间上的错位,而在于欧阳楚对梦想的执著追求,对梦想的化身——鹤兰的无法割舍。因此丹阳只应该作为“诱惑”本身存在,而不是和欧阳楚有了实质性的身体接触,这与小说从头至尾对欧阳楚的刻画背道而驰,欧阳楚个性的一贯性和散发的人性魅力,在此被多少地削弱了一点。
我曾经认为小说的结局过于残酷,但当我设想了几种关于小说的不同结局后,没有一种让我满意。如果结局真的变成我所希望的那样——鹤兰和欧阳楚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变成肥皂剧式的大团圆结局,那么色、丹阳、如秀等人物就失去了现在的张力。我越来越意识到,欧阳楚在结尾时决绝的态度、鹤兰的徘徊不定,是最有小说味道的结局,因为它带给我无尽的思考、回味和遐想。
在小说中,纯真梦想、浪漫激情与残酷现实的遭遇使人物始终处于彷徨、无奈之中。主人公欧阳楚始终徘徊在梦想和现实之间,他最终独自一人漂到北京,对生活依旧充满困惑,“想象就是他的生活。也许这就是他的宿命”。为浪漫而生的柳芳用一生的孤苦换来的浪漫,在现实面前让人唏嘘不止,无论是欧阳,还是寒榕、鹤兰,都不同程度地质疑了这种残酷的人生。为追求梦想不惜付出一切的鹤兰,更是在追寻之中,在现实面前困惑、失意,“美好的生活并非在某一地,而是融入日常生活”,“这种乌托邦的生活虽然圣洁,但最终会自消自灭”。
有关如秀的所有情节设置完整地体现了承载生命激情的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如秀向自己理想中的萨乐美走去,她疯狂固执地背叛了世俗规范与道德,另一方面,她又承担了报应般的惨痛代价,不仅仅失去了家庭和婚姻,更遭遇了失去做人尊严的疾病痛苦。人的健康和生存都受到威胁,理想的乌托邦更显得虚无缥缈、荒唐可笑。这前后情节的对比与讽刺暴露了理想的虚幻性,也极大地消解了人对理想渴求的意义。在此,《浪和声》在编织幻梦的同时,第一次直面了不可回避的现实,以如秀面临生存威胁苦苦挣扎的残酷方式表达了小说努力超越庸常的一种无奈。
那么,这种深层次的矛盾为何要由如秀而不是小说中的其他人物来体现呢?仅仅是因为如秀对家庭对婚姻的背叛吗?我不解,如果仅以伦理道德尺度做答,那就更加消解了如秀背叛的意义。阅读时,我一直回避想象如秀的病和她的背叛有关,因为她的背叛给了我太多有关生命意义、生命形式的思索,所以,在我的想象中,我以如秀对背叛的不悔姿态,来代替小说中的真实情节——她渴望重新回归到曾经背叛的家庭之中,以构建我心中完整的人物形象。
《浪和声》是讲述激情和梦想的小说,它带引读者来到了一个超越现实、逃离庸常的世外桃源,这里有触手可及的梦想,有如诗如画的浪漫,有挣脱束缚的激情,有绵绵不尽的对生命的赞颂。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社会浮华、虚妄的现实以及这现实对梦想和激情的解构,使小说、读者,也许还包括作者本人处于一种不言自明的尴尬境地,这是《浪和声》所不能回避的。但是,正是通过这种现实与小说世界的强烈反差,我们才真正领略了文学带给我们的种种绚丽和美妙,因为文学正是以其独特的丰富想象和形而上的精神审美实现对现实生活与庸常人生的超越。一个人只拥有今生今世是不够的,他还需要一个诗意的世界(王小波语)。《浪和声》就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唯其如此,《浪和声》中的激情和梦想才更加真实、脱俗、高雅、动人。所有的人,无论是小说中的,还是现实中的,穷尽一生都在不停地于理想和现实之间寻找最佳结合点,也许有的人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也许有的人始终踯躅徘徊。我想,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那个理想和现实的结合点上忽左忽右,飘浮一生。
(作者单位:辽宁省文联《艺术广角》编辑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