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人民币图案设计的风格演变

作者:谷鹏飞




  第四套人民币设计格外突出了民族风格,券面主景和副景的衬纹全部使用中国各民族纺织品图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示吉祥的仙鹤、青松等图案也都被吸收进来。1、 2、5、10元券上面的“燕子桃花”、“绶带鸟翠竹”、“仙鹤青松灵芝”、“凤凰牡丹”都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吉祥图案,喻为和平昌盛,吉祥幸福。此外如故宫、颐和园的石雕、石刻、铜器上的花纹和图案,云冈、敦煌石窟的图案,“唐草”的纹样,即便是人民币面额数字,也被人民币设计专家周令钊用圆圆的纹样围起来,外形极似中国传统的灯笼,体现了浓郁的中国气息。在边框设计上,第四套人民币很大程度上恢复了第一、二套人民币的边框框景设计手法并略有突破,利用框景求得画面布局的平衡,突出了主景的装饰性。这是人民币与世界货币、特别是英美货币在设计风格上看齐的表现。第四套人民币在图案内容上的民族风格与边框设计上的世界特色,为第五套人民币设计的国际化作了有益的尝试。
  
  第五套人民币设计风格: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
  
  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是指在人民币设计过程中,将具有显著艺术手法的图案突出地融合渗透在人民币的图案中,从而传达出极具艺术性而又与功能相统一的风格特征。浪漫主义的写实主义风格的本质是形式溢出内容,设计的艺术性主要依形式而定,内容只起到辅助功能传达的作用。
  从1999年10月1日起陆续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将毛泽东肖像作为所有面额的正面主景图案,使该套人民币在外在形式上具有突出统一的风格特征。该套人民币的背面主景图案,则分别选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著名人文和自然景观,以内容的不同来突出形式的意义。如100元券的人民大会堂,画面以红色为主色调,显得格外神圣;红色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颜色,历来有着突出的社会政治内容。而将人民大会堂门前的几个石柱以原始夸张的手法置于画面的左侧,寓示着中国经济的兴旺发达和社会政治的稳定。50元券的布达拉宫图案,汉、蒙、藏、维、壮五种文字组合而成“中国人民银行”字样,与背面主图案布达拉宫一起构成和谐的画面,既传达少数民族对于中华民族优秀灿烂文化创造的贡献,又传达出一种西藏作为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感觉。此外,20元券的桂林山水、10元券的长江三峡、5元券的泰山图案,同样别具特色而又在总体上形成了浪漫写实的风格。这是第五套人民币的显著特征。
  第五套人民币设计既保留了设计的民族性,又具有鲜明的世界性。首先,在票面上突出“三大”,即人像大、水印大和面额数字大。“三大”既有利于群众识别,又增强了货币的防伪和使用功能。其次,取消了传统设计中的花边、花球为框的设计形式,整个票面为开放式结构,增加了防伪设计空间。再次,背面主景设计采取组合风景,焦点透视和散点相结合的技艺,体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图纹花边的设计,既保持了传统的风格和特点,又吸取了世界设计艺术的精华。最后,票面整洁、布局均匀,线纹清晰、着色自然,观赏性、艺术性大大提高。浪漫主义的风格特征在背面主景图案设计中也有所表现,图案改变了过去只作为装饰功能的做法,而成为主景,占据币面大部分,体现出其在艺术性上的突出强调和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回归——中国古典人文水墨山水画讲求画面的“气韵生动”,力求画面呈现“全幅的天地”,传达艺术的自然之境。
  
  结语
  
  总体来看,全五套人民币在艺术风格上又表现出统一性特征,即正面主景突出写实性、指代性内容,并以人物、数字为写实对象,使用焦点透视手法,强调对艺术“意象”的忠实描绘;反面衬景突出观念性、象征性内容,以自然、人文景观及花鸟、文饰图案为写意对象,使用散点透视手法,强调对艺术“意境”的追求。正面主景传达的是理性、严谨、规整的主题内容;反面衬景传达的是温馨、亲和、友好的艺术意味。正面主景的肌理、色调、韵律反映了强烈的现实性,背面衬景则体现了强烈的观念性。可以说,全五套人民币设计风格就是一幅内容与形式彼此消长、写实与写意交融渗透的设计美学变奏史。而设计艺术实践也表明,只有设计的写实性与写意性契合无间、水乳交融,才能达到强烈的视觉传达效果。
  纵观我国人民币设计主题先后经历的综合模式、工农模式、工农知模式、民族人物模式及伟人模式,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现当代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而其形成的多种不同的写实主义风格,也是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设计艺术风格和设计美学水平。这种风格与水平,必将对今后人民币的设计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