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现代大学理念与大学校徽设计

作者:李修建




  通过对今日高校校徽的分析,我们认为它体现出了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体现了开放式的胸襟与国际化的视野。这表征于绝大多数大学校徽以中英文双语题写校名。这是一个被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互通成为时代必然,也是时代必需。客观讲,具有一百年历史的中国大学教育相比历经八百余年的西方大学教育还存在较大差距,全球化的时代恰可成为中国大学教育发展的一个契机。中文为中国的语言,英文为世界通用语言,中国高校校徽以中、英双语书写,正体现了中国大学立足本土、面向世界的眼界与信心。
  其次,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融会。这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见出:第一,在外在轮廓上以圆形取代盾形(如天津大学校徽以圆形取代了原北洋大学堂的盾形,清华大学亦是如此)。当代大学的校徽绝大多数以圆形为轮廓,这表明设计者充分认识到了圆形是符合中国人审美观的图形。古代中国人在对宇宙的认知中,认为天圆地方,而春秋四季的轮回,又形成了中国人特有的循环论的时间观与历史观,这种特有的时空观使中国人对圆形充满了偏好,圆成为运转无穷、生生不已的表现,体现了绵延不息、循环往复的宇宙精神和生命特征,于是,中国人形成了尚“圆”的审美文化心理,“圆”也就成为中国人的一个审美标准。所以,在校徽设计中,以圆形替代西方常用的盾形体现出了对传统文化的领会和对中西文化差异的自觉认知。第二,校徽主体部分的设计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吸收,其中尤以清华大学的校徽最为人称道。清华大学的校徽轮廓是由三个同心圆构成的圆面,外环上下是中英文校名;中环空间被分为八格,其中内容为隶书书写的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八个字,左右并列,每格一字,以八卦方位排列。这八个字出自《周易》乾、坤两卦的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可以说是对奋发向上的儒家精神与温柔敦厚的理想人格的精练概括,清华大学以此为校训并置于校徽主体部分,可以见出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与发扬。内环中心为一颗星,这颗星也构成整个校徽的中心,传达了清华大学敢为天下先、担当领路人的气魄。
  最后,体现了顺应时代,面向当下的大学精神。对此,可以中国人民大学于2003年启用的新校徽为代表进行说明。在2004年11月《中国青年报》公布的“公众最喜欢的大学校徽”中,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徽以34%获选率名列第一。该校徽由三个篆体的“人”组成,三人并行排列,左右联接依傍,简洁生动而充满古典意味,校徽颜色为取自于故宫宫墙的深红色,给人以深沉内敛与厚重大气之感,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美学专业博士生)
  
  ①郑晓沧《大学教育的两种理想》,杨东平主编《大学精神》[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第37页。
  ②茱丽•A•罗宾 《现代大学的形成》[M],尚九玉译,贵州:贵州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