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披肝沥胆说思潮

作者:晓 川

素质的特殊要求”。收在文集中的还有一篇文章《重视作家成长的规律研究》,是彭放专著出版后,中国文联的《文艺界通讯》约请他撰写的一篇专稿,彭放说“创作需要才能是否定不了的”。我们有“从革命斗争实践中培养作家的经验”,也有否定人才素质,让识字不多的人“给作家队伍‘换血’、‘掺沙子”’——可以作为时尚,但实际效果并不佳的教训。与文学人才研究相关的是彭放对“灵感”的研究,收人书中的《艺术灵感新论》、《灵感——人类智慧之光》等文章的幕后,还有一本《灵感之谜》的资料编著出版。在80年代初,钱学森提出:人的思维有三种形式:抽象思维、形象思维、还有灵感思维,他主张“创立一门灵感学”,对这种思维规律进行研究。彭放在这方面的成果有两项:一是他积两年多的时间,广泛搜集《中国历代作家论灵感》、《外国作家论灵感》、《世界著名科学家论灵感》编成一本《灵感之谜》专著。该书是迄今为止,世界上研究这一课题资料最齐全的,也是被人写文章引用最多的一本工具书。二是在《“艺术灵感”新论》里,他把灵感分作“艺术的”和“科学的”两类。科学家和艺术家的创造发现,都离不开灵感,但“灵感”在科学家和艺术家那里,它的发生、发展、闪念,它在创造发明过程中的性质、内涵、作用是不一样的。他说:人人都有灵感,灵感的规律是可控的,就看你能不能去蓄积能量,善于抓住它,利用它。
  
  (五)
  
  此外,在地域文学和“移民文学”研究方面,彭放也有自己的独到见解。他对黑龙江文学写了许多研究文章,编成专集出版的有《黑龙江作家评论集》(1989)(合作)、《北大荒文学艺术》(1988年)(合作)、《黑龙江作家论》(1997)(合作),最后由彭放主编并撰写完成了《黑龙江文学通史》(2002)(四卷本)巨著。本集中收录的《从“移民文学”到作家本土化》一文,就是他为“文学通史”出版撰写的前言。他治学严谨,靠资料说话,严格遵守“无征不信”的治史精神,用大量丰富的史料构建了黑龙江文学史上第一本200万言图文并茂的史书,有人私下说:彭放搞一辈子文学评论,有他对黑龙江文学留下这一部书就够了。可彭放不这样认为,他说:“我作为批评行当中人,深知自己的浅薄。所谓‘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哪是我辈人所能为?我只知道,文艺批评是一门极其严肃的科学,来不得半点虚浮。你对人家作品的评判公正与否,准确程度如何,同时读者也在评判你,你的观点、学识,都显露在你的评论文章中,‘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一篇好的评论文章,是对一个评论家的品格、才能、良知的全面检验。”(《我所批评的就是我》)彭放说:“在文艺批评呈现无规则游戏的混乱中,我一直在检讨我们的过去,寻找我自己的位置。”所以,他曾经写了一篇《来世不当批评家》的檄文。被多家报纸转载,引起一场轰动。他说:“这是我火热之心的一种扭曲表达。”他说:“人生没有‘来世’。连‘现世’予我已经不多了。”这本专集的出版是历史的回声,让我们想起那个思潮迭起、流派纷呈的激情岁月。他书中那许多今天读起来是多么沉重的话题,但那是纪念他们那一代人不可忘记的记忆,对于我们今后作人和作文,也许是一种有益的启发。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