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山水画写生对现代山水画发展的现实意义

作者:王江鹏

画,造于理者,能尽物之妙,昧乎理者则失物之真……惟画造其理者,能固性之自然,究物之微妙,心会神融,默契动静于一毫,投乎万象,则形质动荡,气韵飘然矣。”在山水画写生过程中,我们首先完成的是认识自然的过程,即对山石、树木、云水等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深入观察了解过程,比如某山的形成是水成岩、火成岩或石灰岩,某山的结构是土山、石山或土石山,比如树木在阴、晴、雾、雨的天气里所呈现出的不同状态等,动用现代的科学知识深刻的理解这些山、水、树、石物理的特性和变化的规律,为科学灵活地表现它打好理论基础。另外,我们在进行山水画写生时除了要掌握自然规律与绘画理法,还要与自然融合沟通,动情其中而应于手。写生画不仅仅是对物象的记录,还是物我交融的物化。中国绘画强调“神似”,重精神内涵,这必然不以摹写自然为目的,而是超越象外“物外求似”,注重作者主观情怀的流露与作者主观创造的作用,这实际上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对话过程,即赋予客观世界以情感,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客观世界虽无思想可言,但是它们在人的眼睛里却具有形和神的差异变化,这种差异与变化往往使人感到自然也具有风采和气概,有性格,有情感,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例如西北的秦岭和黄山高原,风格多浑朴苍厚;河北太行山燕山,风格多雄峻峭拔,这是两种感觉,两种形神,一个像历经沧桑的沉厚老者,一个像风华正茂的英武少年,这是我们在写生过程中对自然界富于人性的文化品味的解读过程,这种文化的解读是和现代的文化、现代社会的人的性格特征、心理特质紧密相连的,它也是我们在写生过程中研究自然规律的重要部分。山水本身并没有朝代之分新旧之别,但文化却是在飞速发展,因此要想创造符合时代的山水画作品,就要求我们的山水画写生必须以现代的文化、现代的哲学、现代的思想为基础,就要求我们的绘画主体必须具有无愧于时代的文化素养,才能真正地读懂自然,深入地研究自然,描绘好自然。
  山水画写生是认识生活、感悟生活、表现生活的艺术创作过程。早在唐代王维就提出“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现代画家齐白石在题画诗中说“造化天工熟写真,死拘皴法失形神”。黄宾虹也认为“作画当以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如畅达矣”。他努力地在真山真水中证悟自然的变化之理,从人与自然之间的深层心理体验和生命感悟中,创造主观情意和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新的艺术形式与意境,因此黄宾虹自成一家,取得了如此大的成就。这些真知灼见都说明写生是山水画学习不可缺少的一步,只有到真山水中进行实地写生,才能真正的了解自然的变化规律,才是学习山水画的正道。
  大自然是生命的源头是灵感的来源,山水画写生是人和大自然的亲密接触。绘画主体只有长期陶醉在自然之中,受大自然勃勃生机的鼓舞,才能不断有新发展,新感受,新创造,才有机会参悟自然的规律,拓展自己的知识面,积累丰富的情感体验,陶冶提升人生境界,充盈完善自身人格和文化心理结构,这一切都使我们养成一种以更自在更豁达的心态来接应大干世界的现代意识,欣赏和领略世间万物,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复杂多变,从而创造出有益于时代的山水画作品。在人文知识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构成的当代文化体系中,山水画写生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它良好地继承了传统的审美精神,从而使我们的山水画艺术在切入现代文化的过程中具有强大的张力,并为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积蓄力量。另外,山水画写生能把研究生活、消化传统、酝酿创作三个环节结合在一起,还可以把造型能力的训练、自然规律的研究、传统技法的消化、专业工具的动用统统揉在一起,如同建筑一幢大厦,山水画写生就是建筑过程中的混凝土,是连接大厦结构的主要材料,它决定着这幢大厦的稳固和发展。因此,可以说山水画写生对我们山水画学习具有一举数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可使我们现代山水画艺术在文化语境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中更丰富更具有现代的审美情趣,它对我们现代山水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为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设计系教师、美术学硕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