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海外《芥子园画传》研究述评
作者:刘 越
断再版。
此书作者施蕴珍是美国亚裔作家、画家,从其一生作品来看大多为小说,很少写过专门研究中国绘画的著作,但这部译著却是个例外,全书六百多页,完全可以说是一项学术论著。此书的第一卷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中国哲学,到了第二卷才有《芥子园画传》的翻译。1956年它在美国刚刚出版时非常流行,甚至带动了一股“道”之潮流,各行各业的《……之道》都随之涌现出来,“道”这个词也从此进入了美国普通民众的词汇。这种现象持续了大概有二十年之久,至今还留有有余波,使许多人美国人抱有对中国理想化的态度。对此书引发的文化现象,学术界很多学者都持批评的观点。
其他语种的翻译,笔者所知的尚有德国学者JuliusKuah的节译(附图12帧,收入《中国彩色版画印刷》[DerChinesische Farbendruck]);日本学者公田连太郎和小山放庵的《全译芥子园画传》,山本元译及解释的《芥子园画传国誋释解》(株氏会社芸岫堂发行,昭和五年)等。
三、从美术教育角度的研究
这一类的代表作,可举日本学者正宗得三朗的《图画教育和芥子园画传》,(载《芥子园画传月报》第二号,昭和十年三月),与瀧精一的《写生和图式》(载《芥子园画传月报》第五号,昭和十年六月)。它们的特点是从画家的角度分析《芥子园画传》与美术教育的关系,依据的多是一些纯感性的经验,肤浅而泛泛,并多大而无当之语,不能算做真正的研究。
从这些研究成果看,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二战前期。主要是对《芥子园画传》的注释与评述,法、美、日三国学者都有研究,另外日本一些画家也参与进来,从绘画的角度入手研究;二战后期,则主要侧重于版本考据与美术教育方面的研究,这方面以日本学者为主。我们从这种研究方向的变化可以看出,国际汉学研究日趋理性、客观。尤其在日本,研究者从最初的画家到美术史家,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能够以更加冷静的态度看待《芥子园画传》。但是,这些研究总的来说,取材方式大多局限于自己国内的现有材料,虽然各个学说各有其道理,但却极少有学者具有总体《芥子园画传》研究的眼光。《芥子园画传》的每一个部分都是交织在一起的,每一部分都是被打散之后的零件,然后又重新组合,构成一个个完整的作品。历史学研究者不应当被这些看似零碎的片断所迷惑,而应阐明它们之间的因果联系,正如德国著名语言学家洪堡特所说:“一切历史都只不过是一个观念的实现过程,这个观念本身既包含着(发展的)力量,又包含着(发展的)目的。”揭示《芥子园画传》背后起作用的创造力量,才能给《芥子园画传》一个正确客观的评价。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