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吗?

作者:杨建兵




  情哥挑堤快如飞,/妹挑担子紧紧追。/就是飞进白云罩,/也要拼命追上你。(《妹挑担子紧紧追》)
  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喝令三山五岳开道:/“我来了。”(《我来了》)
  看干劲,比干劲/青年干劲似赵云/壮年干劲似武松/少年干劲似罗成/老年干劲似黄忠/干部计策似孔明/妇女赛过穆桂英/社员个个赛古人(《为了跃进加足劲》)
  铁镢头,二斤半。/一挖挖到水晶殿,/龙王见了直打颤,/就作揖,就许愿:/“缴水缴水,我照办。”(《一挖挖到水晶殿》)⑧
  这些所谓的“新民歌”除了具有一些文献价值,实在看不出有什么诗意可言。
  无独有偶。21世纪的今天,“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的口号又一次唱响。尽管当下与50年代的文学环境不可同日而语,国人的整体文化素质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人人真都可以成为作家”依然是而且永远是一个真实而美丽的谎言。欧阳友权先生于2001年曾做过一次网络文学现状调查。他“通过检索165篇有关论及网络文学的网上评论文章和各大文学网站的‘友情链接’,得知,在众多文学网站中,影响较大、发表网络原创作品最多的当数‘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http://www.rongshu.com),截止2001年8月30日,该网站共发表文章619343篇,而且正以日发表作品1500篇左右的速度剧增”。⑨但“数”和“质”似乎从来就是一对矛盾体,数量的飙升常常昭示着质量的粗糙。在“平等”、“自由”和“虚拟”的掩护下,这些所谓的“网络文学”大多是“灌水与唾沫齐飞,精品与垃圾共存”。上网者常以聊天、游戏、“灌水”为乐事,艺术审美的动机空缺和意义悬置,使网上的自由空间成了文学的“痰盂”——谁都可以去吐上一口;或马路边的一块黑板——谁都能信手涂鸦。于是情绪化的宣泄,随心所欲的挥写,漫不经心的表达,无病呻吟的抒情,漫无边际的调侃,乃至毫无顾忌的谩骂,令人肉麻的吹捧,辞不达意的书写,不负责任的讥讽等等,成为网络文学的通病。
  作家莫言将网络文学的无序和低俗状态比作“乱写大字报”,作者“言所欲言”,风格内容上肆无忌惮,败坏读者胃口。桑地的批评则更为尖锐,他说“网络文学其实就是‘聊天文学’,网虫们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依恋于那种虚拟世界,其作品比‘垮掉的一代’还让人沉沦,实在看不出这些网络文学究竟好在哪里”。{10}即使为人称道的网络文学“精品”《第一次亲密接触》(痞子蔡)、《告别薇安》(安妮宝贝)、《成都,今夜请将我遗忘》(慕容雪村)、《诛仙》(萧鼎)等,与传统文学的精品相比,也不过尔尔。从1958年的“全民皆诗人”,到当下“人人都是作家”,历史发生了惊人相似的一幕。颇有讽刺意味的是,1958年没有产生一位真诗人,“网络文学”界也没成就一个真正的作家——即使红透全国的痞子蔡、李寻欢、宁财神等人,批评界仍以“网络写手”名之。
  “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成就了网络文学,又是网络文学健康发展路上的绊脚石。文学从来都是“戴着镣铐跳舞”,脱去镣铐,文学将不成为文学。也不是人人都具有作家的素养。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人人都是作家,那么没有人会成为真正的作家,真正的作家也会被大量的伪作家淹没。
  不可否认,网络技术改变了文学,网络文学正在不断地侵蚀、消解学科的边界,拓展着文学新的生存空间。网络文学是21世纪文学的裂变,是对传统文学的一种更新与重构、挑战与超越,但文学不是靠网络技术来实现的。倘若网络文学只在“网络”技术上花样翻新,而不注重“文学”的审美机制和价值内涵,想在未来文坛称雄一方,恐怕只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梦想?选正如王安忆所言:写作本身与写作工具并无太大关系。不管写什么,怎么写,文学的本质以及作为一个作家的条件,始终是一样的。网络的特殊性强调得多了,网络在文学意义上就走不远。{11}网络文学的主体是网络写手,因此使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要义在于,提高网络写手的文学素养。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文学院)
  
  ①欧阳友权《网络文学的价值论思考(笔谈)》《求是学刊》2005年第l期,第94-97页。
  ②董学文《网络文学论纲·序》[A],欧阳友权《网络文学论纲》[C],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4月版,第2页。
  ③欧阳友权《网络文学前沿问题的学术清理》,《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96页。
  ④葛红兵《文学概论通用教程》,上海大学出版,2002年5月版,第87页,第82页。
  ⑤杜骏飞《从来就没有什么网络作家》,《广州日报》,2006年8月15日。
  ⑥郭沫若《跨上火箭篇》,《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40页。
  ⑦郭沫若《防治棉蚜歌》,《郭沫若全集》文学篇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17-319页。
  ⑧贾芝、孙剑冰《颂歌》,中国青年出版社,1959年12月版,第177,179,180,197页。
  ⑨欧阳友权《互联网上的文学风景》,《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6期,第5页。
  {10}桑地《质疑网络文学》,《光明日报》,2000年4月6日。
  {11}胡殷红《网络文学活跃》,中国作家网(http://www.chinawriter.com.cn/chengxu/Article-Print.asp?Artide ID=21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