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有关底层话题论争的几点思考

作者:刘先芳




  以上是对论争中所显现出来的实质性问题即知识分子问题的分析,下面本文还想对论争中所涉及的表层问题,即学院派文章的话语方式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进行一下梳理与分析。
  在这次文艺论争中,罗四鸰大呼“学术文章请勿‘黑话’连篇”,吴亮指责学院派的话语为“装腔作势言之无物的学术八股”、 但又有人指出其实吴亮这篇反对学院派话语方式的文章也犯了与学院派话语相同的晦涩病。{10}而学院派南帆则认为学术讨论期待的读者是同行而不是大众,所以有关底层的专题对话,没有必要一定让底层懂。{11}对此,笔者认为,首先应该看到学院派话语确实存在着过度理论化的晦涩毛病,但也应该认识到理论化概念化是人类认识发展到更高阶段的必然产物,还有,一些译自西方文论的理论术语也是有价值的,因这它们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开阔的理论视野,规引着人们多方位切入社会文化”。{12}所以我们写文章还是需要理论术语的,当然我们在使用的时候,一定不要故弄玄虚,而要对之有清晰的界定和说明,对外来的理论术语更要解释文化背景与内涵所指,以便能真正地将现实问题分析阐释清楚。其次,正如魏英杰所指出的:“学术话语的呓语化普遍地存在于人文知识界,并不因意见之争论乃至左右思想之对立而有所区别。”{13}从事文学批评,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历史意识,即我们的认识都是历史的产物,我们与我们的批评对象共属同一历史与同一土地,对方的局限也许正是我们自己的局限。“除非我们一道超越它,一道克服它,否则,任何人单方面都不可能获救。”{14}所以我们在学术探讨时一定要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来对待其他学者,而不要随意对之进行道德宣判与意识形态定性。另外,虽然有人将这种针对学院派话语方式的论争行为看作是一些人的“起哄”,{15}但是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论者批判的锋芒还是直指现实弊端。例如,魏英杰就认为是“言论控制成功地使某些人文知识分子不仅‘失语’,甚至失去了表达的语言能力。”{16}这种对当下主流意识形态言论控制的指责虽有其偏颇之处,但也指出了现实问题的一个方面。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新闻与传播学院)
  
  ①⑥刘小新《近期文论中的底层论述述略》,《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②③{10}参见刘涛《谁可以使用“底层”——兼与吴亮先生商榷》,《文学报》(2006年3月2日)。
  ④罗志田《走向“行动的时代”:“问题与主义”争论后的一个倾向》,《中国现代史》(人大复印资料),2005年第7期。
  ⑤练暑生《话语分析和底层问题》,《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⑦南帆等《底层经验的文学表述如何可能》,2005年《上海文学》第11期。
  ⑧参见陈村主持的99读书论坛小众菜园上陈村自己的帖子(http://bbs.99read.com/dispbbs.asp?BoardID=18&ID=27162)。
  ⑨参见《为底层代言:新的学术资源争夺战》,《东方早报》(2005年12月7日)以及张闳《底层关怀:学术圈地运动》,《SOHO小报》(2006年1月)。
  {11}参见南帆《南帆关于底层问题对吴亮的回应》(小众菜园,http://bbs.99read.com/dispbbs.asp?BoardID=18&ID=27162)。
  {12}南帆《“学院派”批评又有什么错?》,《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26日)。
  {13}{16}魏英杰《一场呓语式讨论的讨论》(天涯博客,2005-12-08)。
  {14}崔卫平《积极生活》,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121页。
  {15}《陈思和:文学杂志怎么走?》,《东方早报》(2005年12月8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