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5期
聆听黄河岸的呻吟与呐喊
作者:卞云和
为了春种秋收的企盼
为了针头线脑的羁绊
为了香火缭绕的慈善
为了血流成河的壮观
为了炽热权柄的贪婪
……
——活着的根据
前一首以相同词语连绵的形式,追寻内心深处在路过故乡时酸梦的情结;后一首则以十三句工整的排比句式,追问生活的真谛。两者均以生活的无,提炼和升华出情感的有,这无中生有的正是这位正直而热情的艺术家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凝重的、深沉的、迟缓的、艰涩的。倘若化成音符,则是浑厚的低音,或是如泣如诉,如怨如乐的呻吟;倘若化成书法的线条,则是凝滞的浓墨或迟涩的枯笔。因此,翟万益的书法不是唯美的,也不是乖张的;不是轻柔的,也不是阳刚的。其更多的是以艰涩而迟缓的线条表现甲骨文的茫然,是将自己浓重的忧患意识融铸于幽远的历史追寻之中,表现出浑厚绵长、一咏三叹的历史感。历史感又是沉重的,因为历史感中蕴含着人生的思考、社会的沧桑与走向、过去的代价和未来的希望。
忧患意识反映了人格的正直和情感的热烈。然而,忧患意识倘若没有胸怀为基础,是无法释放和表现其浑厚绵长的能量的。因为胸怀能使忧患意识提升为社会的责任感,否则,会因失望丧失希望而自我消沉或消隐。那么,翟万益的另一首诗《山》,恰恰让我们看到其宽阔的胸怀:
山连着山
山抱着山
山与山绵延得更远
山与山绵延得无际无边
不怕重复的山
把裸露的刻画展现
不怕厌烦的山
把沟壑纵横的皱纹深敛
山嫁给了山
山娶回了山
山生出了山
满眼是山
满脑是山
六色五颜
都变成了山
穿过山是山
越过山是山
跨过山是山
背着山
揣着山
搂着山
提着山
摇着山
摸着山
一辈子没有离开过山
世世代代围着山
所有黄土都变了山
所有感情都付给了山
所有力气都堆成了山
老了
埋进了山
山上多了个小山山
这首诗作者以山为主题,句句写山,满眼是山,心中想的是山,胸中包容的是山,黄土高原那连绵的山都融于作者宽阔的胸怀之中。黄土高原的苍凉与作者的忧患情感融为一体。“背着山/揣着山/搂着山/提着山/摇着山……”这一连串的动宾结构表现出作者何等的气魄与勇敢?诗的结尾虽然多少带有沧桑和凄凉,然而,更深刻地反映了作者的气魄与胸怀之中,没一丝的狂傲与自大,而是将自己最终归结为高原群山中的一撮黄土,反映了这位大西北的儿子,其生命从黄土高原中诞生又归结为黄土高原,其生命的存在以及意义都与黄土高原紧密相连。
当我们欣赏翟万益的篆刻艺术时,便会明显地感受到这位胸怀黄土高原博大气势的艺术家,是如何地挥斧舞剑,一展其斩山劈岩的惊人神功。“梦绕神州”这幅巨印可谓是万益的典型风格,无论是粗拙的刀痕乃至散布的斑点,都表现出历史风雨的冲刷和历史雷电的击劈;无论是大气磅礴的印风乃至疏密有致的结构,都表现出中华黄河流域文化的雄强与壮观。历史不可能纤弱柔和的,历史永远是豪迈奔放的,历史虽然不乏柔情与委婉,然而其终将化柔情与委婉而汇成果断与刚毅,以摧枯拉朽、涤荡一切之势,惊涛骇浪般地滚滚向前。万益其诗气吞山河,其印波澜壮阔。
如果说翟万益的诗是其心声,那么,其书法篆刻就是其生动丰富的表情;如果说诗是其心底的呻吟与呐喊,那么,书法篆刻就是这种若隐若现或浓重粗拙的特殊声波的曲线图解;如果说其诗是无形流动的风,那么,其书法篆刻就是飘浮或翻腾的云;如果说其诗是地心翻滚的火热的岩浆,那么,其书法篆刻就是延绵起伏或壁立千仞的山峦和奇峰。如果说其诗是心灵的哲学,那么,其书法篆刻就是这种哲学的判断与趋向。
从翟万益的诗、书法与篆刻,使我们看到了一位天才艺术家的完整的全部,看到了这位来自黄河岸边、行走于大漠之中的艺术家修行的过程,清晰地聆听到其心灵的跳动并由此转化成的心电图,使我们看到了其过去、现在和未来,看到了黄河流域文化由远古的迷茫,在艰难的历史跋涉中,走向了今天的浑厚与壮观。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书法家协会)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