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博客——大众文化时代泛文学化的写作
作者:钱秀吟
如果说诗言志,那么博客呢?博客重在表达博主的感情。
今年6月23日,相声表演艺术家侯耀文因心脏病突发猝死家中,许多人用各种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悲痛,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且传播广泛的还是博客,又特别是侯耀华、郭德纲的博客。侯耀华在自己的博客里写下了《同胞兄弟》:
耀文?熏你走了/走的那么突然?熏那么安逸/你说你累了?熏你要休息/你可曾想过你躺下了/站着的人怎么活下去?芽/你真狠心/我的同胞兄弟?选
(选录诗的第一节)
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同胞之情溢于言表,催人泪下,结尾赘上一句:“从玫瑰园返家一挥而就,只字未改。”就如同决荡之堤,一泻千里,一气呵成,然后在第一时间表达,第一时间传达,这就是博客。试问:还有哪一种媒体比它表达起来更生动、更快捷、更充分?
三、博客精神:自由敞开的心灵家园
博客从本质上说,是家园性质的,是对人活得“基本像个人样”的保护。越是市场化进程强的时代,越是对人身心自由的挤压和盘剥尤甚,人们越是渴望拥有自己的个人空间。
身处多元化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人们之所以喜欢开博客,是因为博客可以给自己一个能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空间,这是一个话语权问题。在传统根深蒂固的中国,大众拥有自己的话语权,这显然是人权方面的一大进步。
有能力和精力的喜欢建一个自己的博客,更多的人则是喜欢看别人的,喜欢看那些认真写博客的人,似乎找到了灵魂中的另一个自我。喜欢思考的可能愿意看看周国平、余秋雨那样睿智的博客;喜欢艺术的也许会看看徐静蕾、张靓颖那样轻松的博客;喜欢女权的或许会看看李银河、洪晃那样前卫的博客;喜欢娱乐的可能喜欢瞧瞧宋祖德、马善记那样八卦的博客。
说白了,话语权的实质就是民主与自由,博主在虚拟世界里开辟了自己独立的空间,他(她)有表达的自由,别人有倾听和评论的自由,这是他们双方的权利。
那么,这种相互的交流却多半来自未曾谋面的朋友。平等的自由,成为一群人相互交流的基础,看似冰冷的昵称背后却藏着热切的真心,或许这就是网络上有这块地方能让人向往,或许这就是存在每个博客中的真情精神。
如果说博客网站是一个舞台,那么我们所有的博客都是其中的舞者,把自己有价值的真实的一面展示在网络世界中,相互交流沟通; 如果博客仅仅为了写日志,那么它是一面镜子,镜子中展现的是我们真实的自己;如果它是一个自由媒体,我们可以把自身感觉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博客这个工具发布,与网友共享。
近来的研究,学人多有引用“草根”一说。野草因其平凡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野草是阳光、水和土壤共同创造的生命;野草看似散漫无羁,但却生生息息,绵绵不绝;野草永远不会长成参天大树,但野草却因植根于大地而获得永生。野草赋有民众精神,它甚至于带着顽固的人性弱点,草根性具有强大的凝聚力,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立性。
所谓“草根化”也就是平民化、大众化等等,但从各种文章来看,实际应用中的“草根化”的含义远比以上的解释来得丰富。 草根和有权无权、地位高下没有关系。 它具备两个特点:一,顽强。应该是代表一种“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生命力;二,广泛。遍布每一个角落。照此推理,我们每一个在自己键盘上坚持更新的博客应该都是草根。
如果说个人化的博客写作是草根文化的话,它对传统媒介的权威和僵化带来新的冲击是巨大的。同时,它也以惊人的速度进入主流媒体和中心写作,在2004年美国总统竞选新闻采访过程中,美国新闻传媒邀请博客记者进入到采访现场,改写了博客新闻采访的历史。有意思的是,在新浪总流量的排行榜中,位居第十八的是中国第一公安博客,乃中国第一家政府机关博客。
每一个人都可以博客,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博客的自由精神和独立写作,显现了博客在现代快速变化社会即时更新和刷新的能力。也快速地反映了社会变革的进程,不再受到传统出版发行约束的体制本身僵化的影响。人类文化传统生存方式将得到改变。
(作者单位:黑龙江黑河学院中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