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期
文化镜像与电视选秀
作者:王文捷
现实竞争镜像。这类选秀比赛过程大多借鉴了一个新颖的选手竞争环节:PK(Player Kill)。PK赛台是一个充满搏击成败两现的壮烈激荡的竞技场,它的镜像为现代人们无声地开出一个生活事实的秘方。透过这一竞技场的悲喜,观众们看到了社会生活的原生状态。现代社会生存的沉重压力迫使人们把更多的能量用于生存,人生前进的可贵或许就在于面对各种成功的同时,也必须坦然地承担经过努力后的种种失败。PK台演绎出的情形,与生活永远充满希望却必须竞争的感觉重叠,其传奇的成败镜像颠覆和更新了以往人们对于奋斗之旅的认识。PK刺激大众深层心理的能动性想像与残酷性逻辑,调动了大众在现实竞争中个体自身感动或悲壮等真实体验。在一个商业影像的框架下,其保真性电视幻象正如社会一扇窗口展示出翻版的生活现实,电视影像潜在地传达出了类似传统文本写实的感染力。{15}
本真人性镜像。那些阳光年华的女孩男孩进行着世俗功利的比赛,残酷的赛制设计凸显了选手们不同的个性、处事方式,甚至可以有机会看到他们面临诱惑时本真的一面。{16}在导演们的精心策划下,他们在比赛中“秀”出了充满悲喜的友谊、真诚、竞争、信念与感怀,将人性各种情感从不同影像环节浓烈地弥散开来,其所“秀”情感特别张扬人们普通生活中所期求的美善镜像。随着电视镜头的延伸,父母们讲述孩子那些寻常而感人肺腑的磨难经历,众多FANS在台下挥动着臂膀诚挚地支持选手,PK台上选手面对胜出与淘汰时不时激荡出动人心扉的眼泪,等等。当观众用心沐浴着节目澎湃的真情狂潮之时,这一影像形式也完成了对日益不彰的某种人生情感的关怀,人们在属于平民自我的“造星”节目中得到了人性的抚摸和拯救。
透过目前各种电视选秀这一轰动社会的影像文本的特别事实,我们看到,一幅后现代与后殖民社会文化意义的动人景观日益显现。它通过精心恢复某些赤裸裸的世俗化真实情调的文化镜像,完满了大众关于社会民主、进步、自由、反叛甚至性别意识等的粗疏勾勒。这种特殊文化背景的电视图像娱乐游戏的有效运作,正是当代某种丰富意味的平民社会欲望之下,通过渗入整个社会文化相应的事实意义而形成了镜像的解释框架。作为社会生活特定文化意义的影像符号表征,其信息循环与传播实践以共享形式不断赋予大众对自身的认同。人们对这种镜像形式的读解与阐释,明确地指示出它作为意指实践表象系统特殊的符号载体意义。{17}尽管这类社会影视镜像方式的技巧有着某些瑕疵和局限性,但在这类后现代例证尝试与后殖民理论的摹仿挪用中,当代文化各种碎裂意义的踪迹,通过此种方式仍然获得了丰富的阐释可能性。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与传播学院)
①[斯洛文尼亚]阿莱斯·艾尔雅维茨《图像时代》,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7页。
②④⑥⑨{17}[英]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象与意指实践》,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85页,第6页,第24页,第103页,第5页。
③刘艺《镜与中国传统文化》,巴蜀书社2004年6月,第6页。
⑤⑦⑧戴锦华《隐形书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96页,第65页,第95页。
{10}陈曦《快乐的是超女 沉重的是什么》,《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30日。
{11}张颐武《决不可以低估超女的意义》,《南方都市报》2005年9月1日。
{12}闻逸《“亚洲英雄”李宇春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新闻晨报》,2005年10月4日。
{13}慕容洲《反偶像狂欢中的英雄叙事》,《百度贴吧/张靓颖吧》,2005年8月12日。
{14}庄礼伟《超级女声·虚假需求·剧场政治》,《南方都市报》2005年8月20日。
{15}[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张一兵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1页。
{16}夏青《成就偶像的残酷抉择》,《南都周刊》2006年9月20日。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