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论80后文学三级分化的趋势

作者:江子潇

的自杀率居高不下,女性的自杀率甚至居于世界之冠,对此一些社会学家深感忧虑。歌德23岁时爱慕夏绿蒂而无法自拔,写下《少年维特的烦恼》,小说中维特在爱情失败后选择了自杀。传说40年后,文名满天下的歌德在魏玛见到了夏绿蒂,她已变成一个身材粗壮而面容憔悴的老妇。而在此之前,歌德不断地恋爱,不断地失恋,不断地创作。年少时的痛苦转化为文学艺术,他的痛苦便得到升华。慷慨赴死并非只是高中的年纪里发生。
  郭敬明对市场具有足够的敏锐力,他将自己定位在“大众时尚偶像”,无论是《岛》、《最小说》还是博客上,郭敬明的照片随处可见,这无疑将吸引更多的粉丝来购买杂志与小说,除自我偶像化的包装之外,郭敬明的商业绝招还在于对阅读对象年龄段的明确定位,他紧紧地抓住中国作家写作的一个“空档”,紧紧抓住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心理特点,可谓抓得紧,扣得准。在与市场接触得越来越密切后,他正在以一个商人的姿态来面对文学。我的疑虑在于:郭敬明能够在文学法则与商业法则中游走多久?
  
  三、韩寒:自由不羁的社会发言者
  
  2006年夏季,与天气一样热的是“韩白之争”,著名文学评论家白烨与韩寒的骂战牵扯了多位名人,从白烨到陆天明再到陆川和高晓松,热闹无比。10月,韩寒发行专辑《十八禁》,一手包办了歌词、演唱和MV拍摄,别具一格的歌词在流畅的音乐下归于深远的思索。2007年6月,推出小说《光荣日》,出版商打出“首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宣传口号。10月,韩寒获得“全国汽车场地锦标赛”冠军,这是他个人赛车生涯的首次登顶。同时,韩寒的博客点击量超过一亿一千万次,在徐静蕾主编的电子杂志《开啦》中的专栏也广受追捧。他曾经休学并拒绝了重点大学的旁听机会,他的经历与作品都广受争议,其特立独行的作风在社会上引发多次讨论,媒体亦将由韩寒引发的社会现象称作“韩寒现象”。他并不忌讳自己在求学上的失败,以赛车的冠军证明了一个人可以有不同的成功样式。对于80后作家代表人物的说法,韩寒并不承认,他评价“作为我本人,非常讨厌以年代划分作者,每个优秀作者都是个性鲜明的人,哪能分类。”在众多80后作家申请加入作协的时候,他却说“如果我去了就能当主席,我就去,我下一秒就把作协给解散了,这是中国文学的出路之一。”忙着赛车的韩寒,文学成了副业,但他的思想始终葆有个性。
  主流文学评论界对于80后作家群体颇有微词,对于韩寒这一另类一向持不友好态度,而北大博士孔庆东则认为,上个世纪80年代王朔刚冒出来的时候,文学评论界对他的语言风格、小说内容也颇多微词,但是后来评论界为了王朔渐渐改变了一些文学评判的标准。对于现在的80后作家群,当今的文学评判标准为了他们也要做一些改变。他称赞韩寒很有语言天赋,有成为一代文学大师的潜质。
  《三重门》是韩寒的成名作,以林雨翔的初中和高中生活为线索,用调侃的笔调把整个当下的教育体制和学校的生活环境做了最彻底的否定和辛辣的讽刺。而到了《光荣日》,韩寒的笔调更加随意与自然。《萌芽》资深文学编辑胡玮莳说,杂文是韩寒的一绝。韩寒小说的叙事手段其实并没有多少技巧,甚至还仅能称为本色写作,但就凭那点本色,小说也足够精彩。他的小说文体显露出杂文的意味,并不单纯是愤世嫉俗的发泄,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对于社会普遍现象的评论,从某种角度上说。在80后作家中,韩寒是与社会联系最紧密的一位。而这种思维的快速跳跃与发展也让读者产生了阅读的快感。《南方人物周刊》把韩寒评为2006年度最经得起考验的文化先锋,同时获得这一称号的还有李银河、陈丹青和易中天。一个1982年出生的青年与阅历丰富的学者们并列出现,证实了“韩寒现象”在社会上的受关注程度,韩寒的言论常常造成强烈的反响,引起众多青少年的共鸣,颇有“意见领袖”的意味。韩寒的声音表明80后一代青年人不仅仅停留于自己感伤忧郁的小世界,也能够参与社会的发展,在纷繁的世界中发出自己的声音。韩寒的文学创作乃至超出文学范畴的博客写作影响与日俱增,这是否意味着80后作家的另一种选择呢?一种借写作借助媒体进入社会“公共空间”的努力呢?
  不可否认,韩寒是个很聪明很上进很要强的青年,他已出版了十一本书,经常占据销量排行榜的前列。他参加赛车运动,获得过冠军,他曾说:“写书要对得起自己,赛车必须得赢,甚至论战都要赢,总之就是把事情做到最好。可能听起来像句套话,但我的确把它看得最重。”他不参加研讨会、笔会,不签售,不讲座,不参加颁奖典礼。韩寒的专辑《十八禁》中,歌词似乎能表达他的内心。
  偶像露出嘴脸 英雄开始下贱 所谓的尊严 不值一钱 你竞以此共勉
  没有偶像的年代 万物一年被淘汰 人们礼尚往来 内心却很坏
  我最怀念某年 空气自由新鲜 远山和炊烟 狗和田野 我沉睡一夏天
  没有信仰的年代 我们等着被变卖 我们只会发呆 发成了痴呆
  这是最好的年代 充斥最假的情爱 噪音变成天籁 金钱换的爱
  ——韩寒《偶像》
  2008年2月3日,“新概念”作文大赛十周年庆典的台上,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的手握在一起。对于作品,对于市场,对于媒体的关注,三人都有不同的看法。80后三位作家在市场与文学的分化后,选择了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形成了三极趋势。韩寒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个性去做,写作也好赛车也好,他始终特立独行。郭敬明则成为文化商人,依照市场的动向来赚得更多的钱。而张悦然回归到传统文学领域,忠于文学创作,希望当一名青年作家。
  80后文学已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写作空间的扩大,文本功能的多样,作家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在这个文学日渐市场化的环境下,如何写作也不仅仅是讲述一个好听的故事那样简单。余杰曾说:“在智慧、尊严和想像力之上,伟大的小说家还应当具备爱的能力——包括愤怒、仇恨、悲哀、野心在内的人类的诸多欲望中,爱具有最为辉煌的力量。”而对于80后的作家们,不断地自我超越创作新作,并在市场的规则下保持自己心中的爱与良知,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