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多元一体的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与特征

作者:张一凡

环境,相通的民族语言,相近的风俗习惯,是黑龙江文化特征的一个明显标志,即它的多元属性和多流态势。从黑龙江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特征看,除保留、存在那些原有的本民族文化艺术之外,其余的则是与其它民族文化艺术融合的再现。这种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交错、共存共生的状态,才使民族文化艺术得以发展、传承、延续。以黑龙江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为例,多元一体文化艺术特征可分为同宗融合型和异宗融合型的审美特征。
  1、同宗融合型:同宗,即与之音乐相融合的民族,或为同一族源,或同一语系、同一语族。如满族与鄂温克、鄂伦春、赫哲等族。在族源上,同属肃慎系。而蒙古族、达斡尔族,虽与以上民族不是一个族源,但在语言上,同属阿尔泰语系。例如:在文化音乐互为融合,表现在达斡尔族民歌《皇上佬的马具》与满族萨满歌曲《祭饽饽神》很相似;又如,满族音乐的一些颇具特色的形态,如骑马急驰的节奏型、同音重复、三音列、先现音及环绕式的旋律进行等等,在赫哲族、鄂温克族、锡伯族和达斡尔族的民歌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反映。
  2、异宗融合型:异宗,即与音乐相融合的民族,无血缘关系。即非一族源,非一语系、语族。例如:满族与汉族民间音乐的互融;满族的祖先是一个生活在我国北方的渔猎游牧民族,满族“以弓矢定天下”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西周至清的三千多年间,其民间音乐主要是伴随着民族迁徙、流动而传播。满族民间舞蹈也是在上述历史文化背景中形成的,虽具有草原游牧文化的特征,但又和蒙古族大有区别,主要是反映山林水边的渔猎、农耕,以及骑射的生活。这种民族迁徙导致了与东北汉族民间音乐互融,使东北汉族民间音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汉族地区(山东、河北)民间音乐的风格特色;同时,也使满族民间音乐与当地民间音乐互融,形成了满汉共有的民间音乐曲调及说唱音乐。主要表现在满族民间歌曲融入了相当数量的东北汉族同类、同名的民歌,如:《探妹》、《月牙五更》、《茉莉花》、《十二月》等民歌。另外,表现在舞蹈音乐中,鞑子秧歌是一种满族民间舞蹈,单鼓则是由满族萨满跳神而演化的一种且歌且舞的民间演唱形式。在数百年满汉音乐文化的交融中,这两种民间歌舞,均从汉族的舞蹈音乐和说唱音乐中,吸收了相当数量的曲调。如从东北大秧歌中,吸收了唢呐曲牌《句句双》、《黄河套》等曲牌。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正是在漫长的民族交融中,民族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生产方式及同一地域的民族不同文化艺术之间的影响与交融,是形成黑龙江少数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艺术特征原因所在。如果这种独特的黑龙江文化艺术不是放在整个地区文化生态环境的大背景下来考察,我们也就难于把握其文化艺术的内涵与审美特征。诚然,这些体现着民族个性、民族意识和互融的民族文化艺术,正是黑龙江少数民族精神体现,也就是黑龙江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多元一体的地域文化特征。
  
  (作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