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中国当代美术批评与国家美术形象塑造

作者:尚 辉

欧洲油画传统的语言文脉。
  可见,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主流价值观是西体中用的价值系统,它在借鉴使用西方现代文化精神与审美判断的价值体系时,也游离甚至颠覆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某些批评准则。“现代性”是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主题词和价值构建的核心。对传统中国画而言,“现代性”必须和“传统性”构成内在的有机联系,没有民族文化精神和传统语言承传的“现代性”,便不具备中国画的当代意义;对引进中国的油画而言,“现代性”又必须和“本土性”形成内在的统一关联,没有民族的文化审美心理和对当代中国人文形象的塑造,也便不具备中国油画独特的审美价值。离开了“传统性”和“本土性”,“现代性”就只能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但是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最大的困境,便是缺乏对于这种中国式“现代性”的理论升华与系谱构建,在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本体话语中,有多少是中国当代美术批评家提出的价值理念与判断语汇呢?想说自己的话,却发现都是他者的语言。
  不可否认,全球化已经是中国当代美术的文化视野,某些后现代文化理念也已经是中国当代社会的文化现实。电视、微机和信息庞大的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方式的影响,已成为中国当代新媒体艺术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基础。传统绘画和架上艺术在这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图景中迎来了严峻的挑战也获得了新的生机。中国当代美术的边界在模糊和拼接,中国画、水墨画、油画、版画、水彩、漆画、雕塑、设计和陶艺之间语言互借、互为转化的现象,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国当代美术的版图在扩大,装置、影像、摄影、行为已突破原有美术的概念和审美方式。“中国当代美术”已不断被“中国当代艺术”的理念所覆盖。因而,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理念更新与理性重建也越来越显得重要和迫切。
  也不可否认,西方视角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价值观,已成为中国当代某些美术批评家和艺术策展人的价值判断准则。他们甘愿为后殖民文化价值观作注脚,一方面以“全球化”为策略高举世界艺术大同的旗帜,鼓吹“去民族化”“去国家化”的超越民族与国家利益和文化意识形态的“超文化”;另一方面又以光头呆笑的“泼皮”形象和“政治波普”宣扬所谓当代艺术的先锋性和社会批判性。他们每走一步都在试探西方的意志,图解西方主流价值观的思想,而无视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人文风貌的巨大变化,无视这种巨大的社会变迁给整个中国文化精神和审美心理带来的特殊感受与独特体验,无视架上艺术在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释放出的新的创造生机,这种后殖民文化的价值观对于民族美术独特审美价值与再生发展能力的否定,掩盖了民族美术已经走向现代的事实,遮蔽了真正的中国当代美术在全球化时代塑造的国家美术形象。
  毫无疑问,建基于中国社会的现代性转型和现代化建设的主流美术批评价值观,才真正具有中国当代美术发展的针对性,这是在中国文化现实中生成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判断。而没有对这一审美判断的信念坚定、理论升华、体系完善和特征凸显,也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美术大发展大繁荣,塑造国家的美术形象、提高中国主流美术的国际影响力和辐射力也就是一句空话。
  
  (作者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杂志执行主编、美术学博士)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