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吾土与吾魂
作者:白家峰
作的“正统”模式而不是植根于传统国画笔墨、图示继承与变迁的创作方式。虽然说从创作经历与身分而言,超脱于学院教学之外,以个人悟性与实践经验为依托的晁楣并不能够用上述的渊源模式来对应其彩墨画的形成过程,但是彩墨画的这一特征也同样适于对晁楣的彩墨画的评价。从其创作的缘起来看,晁楣近年来的这批彩墨绘画作品是源于对于版画的色彩稿与构图稿的成品化与媒材转型,它既是年岁已高的老艺术家面对版画、尤其是木刻版画较大的体力消耗所带来的客观限制所进行的一种变通与妥协,也是在另一种材料上,对于北大荒版画所养成的用色习惯与色彩感觉的圆通与发扬。这点在晁楣的理论与实践上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晁楣曾如下归纳套色版画的用色特点,他认为“套色木刻的规律表现艺术本身,要求他在色彩处理方面比一般绘画的色彩更概括,更精炼、更名副其实地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这一要求在其以往所创作的典型的北大荒版画中都有着自觉的体现,而当这种对于色彩感觉的长期习惯转移到彩墨画的领域中时,也形成了晁楣的彩墨画作品的特殊气息。在晁楣的彩墨画创作中,尤其是在部分花卉题材的创作中,艺术家或者在形式塑造上很少采取水墨晕染的形式,在折枝花卉等形式书写的过程中往往采用浓墨写干,重色点染的方法,使得其作品在色彩感觉上一如其版画一般用色浓重而不艳丽,强烈而不燥气。或者在部分风景变体而来的山水类创作中,即使运用了点染与晕化的效果,也往往秉持了套色版画创作所养成的程序经验与视觉经验,因而在对于色块布局以及对于色块边缘处理上表现出一种更有节奏感,同时更具有控制力的处理能力。或者在部分山水作品的构图处理上,与林风眠晚期的风景作品类似,采取平稳而大块面分割的构图,但是与林氏在墨色效果的充分发挥基础上对于各种色彩的调和与挥洒不同,晁楣的这类作品往往用更纯粹,对比更强烈的色彩进行并置,而不用墨色进行勾兑与调和,显示出对于色彩关系更精准的把握能力。晁楣的国画创作,并不是对于套色版画草图的简单的材料转化与成品化,而是艺术家结合了版画创作的视觉经验、图式经验与造型习惯,通过对于北方地区主流的彩墨画笔墨技法的融会贯通,所进行的综合性的绘画创作。晁楣的国画植根于艺术家的人生经验和精神寄托,融合了两种艺术媒材的形式语言和审美趣味,继承了其浓烈而不张扬、稳重而不拘谨、老辣而不守拙的艺术特质,表现出了超越于版画与国画之间的晁楣特质。
(作者单位:上海书画出版社;晁楣为黑龙江省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