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消费时代雅俗文艺的合流
作者:肖 南
主要表现在一味追求经济效益,迎合市场卖点,对受众口味只讲投其所好,而不计其他;产品类型化、模式化,虚假平庸,粗制滥造;更有甚者,抛开一些低俗、平俗的作品不论,不少庸俗、媚俗、恶俗的作品大行其道,欲望泛滥,暴力充斥,恶搞流行,色情化抬头蔓延。“很黄、很暴力”的所谓文艺作品借助于现代文艺的大生产机制和互联网,进入广泛的流通渠道, 冲击着包括男女老幼的各类广大受众的耳目。这已经成为必须高度重视、警惕和防范的社会问题。
3、雅俗共赏、大雅大俗的力作欠缺,导致新时代文艺经典的匮乏。
集内涵的深广、艺术的精深以及观赏的愉悦于一体的优秀作品,是很多文艺界有志之士的创作目标,但遗憾的是,如此创作质量和接受效果的作品在今天实属凤毛麟角。比如我国目前电视剧年产量十分惊人,但相当多的剧集因为思想性和艺术性不足、甚至有害于社会、观众等因素而不能通过播出审批。现代社会,实在不缺高山流水的知音,下里巴人的普罗大众同样可雅可俗。而芸芸文艺家的数量是历史空前,创作的作品是铺天盖地。然而,缺好书看、缺好剧作看,不仅是高级知识分子常发的慨叹,也是普通受众的普遍感受。表现为电视频道频换,著作洛阳纸“贱”,为数不少的文艺作品最多只是“一次性筷子”。
4、经济成为“萧何”,文化成为“韩信”。
从西方和中国文艺实践上来看,文化的经济化,开辟了文化获取经济效益的道路,但也相当程度地损害了精神文化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经济成为“萧何”,文化成为“韩信”。在功利的强有力的驱动之下,特别是以偶像、美女为先锋、以镀金化、表面化为特征的文化生产盛行于世,急功近利的文艺创作比比皆是,复制、克隆技术广泛应用于文艺创作与生产,快餐化文艺作品流行,造成短命的“时髦货”的批量生产。在艺术生产力格外发达的同时,创新能力薄弱,艺术质量难以爬升,更为可怕的是文艺的生命力在沙漏中渗露,恒久价值尺度弃之于道。
综而观之,今天雅、俗文艺的发展趋势不能简单以好坏论之,文化产业和市场对于创作也不能以推动与否简单判断;雅文艺既有高深、严肃的主旨,也有娱乐、消遣的功用,但需要淡化功利,有雅有俗,既雅且高;俗文艺则需要通过文化提升,提高品位和境界;雅俗文艺需要互利、互补,取长补短;发挥市场机制的良好效应,争取广大受众,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市场经济背景下消费的负面影响。
从根本上来看,文艺的本质性、原则性和价值性尺度不能放弃,因为,文化不仅是“眼球”的文化,更是心灵的文化。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人文传播学院中文系)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