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5期
试析传统文化对中国和印度主流绘画形成的影响
作者:周光浩
在和殖民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中国和印度都感到借鉴西方强势文化必要性,所以在反抗殖民侵略的过程中,都积极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美术方面亦不例外。在独立后,写实主义被引进中国并逐渐发展成为主流艺术;现代主义在印度逐渐确立了主流地位。两国的艺术发展会形成巨大的差异?
一个国家的主流艺术的形成是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传统文化作为深层原因,未必是直接动因,但却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作为影响主流绘画形成的深层因素,传统文化深刻地影响了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内在地规定着艺术在该文化中的历史使命和文化职能。传统文化内在地塑造着一个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心理,影响着一个国家主流绘画的形成。本文就中国和印度各自的传统文化的特点进行分析,来考察传统文化对各自主流绘画的形成所起的作用。
一、写实性传统的比较
追求写实性的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自古以来,“形”与“神”、“形似”与“气韵”的辩证关系一直是中国绘画探讨的主要内容。南北朝时期的谢赫在“六法”论中提出“应物象形”;宗炳在《画山水序》中也提到“以形写形”,这些观点就表明了古代中国对写实性的追求。顾恺之的“传神写照”更是对写实性要求明白无误的强调。考察传世的绘画作品,可以看到从魏晋到宋元,绘画的写实水平是不断发展、不断完善的。唐代的人物画无论在“状物”还是“写神”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山水画发展到宋代,已经可以表现出不同地域的景色,以及“四时朝暮”、“晨昏晴晦”的微妙变化;五代以后的“院体”花鸟画更是在精工细绘方面发挥了长处,花鸟鱼虫描绘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对写实性追求的有力证据。
然而写实性追求在印度的传统文化中昙花一现。由于受到希腊化的影响,印度的写实艺术曾取得很高的成就(阿旃陀壁画就是最好的证明)。但是印度文化偏重于抽象性思辨的传统,导致对抽象的象征符号更加感兴趣,具象的描绘也蜕变为装饰性的、样式化的图案。印度绘画写实性的追求没有能够延续下来。阿旃陀壁画以后的印度绘画传统表现为象征性的、装饰性的绘画传统。即使是印度的细密画中出现了写实主义的倾向,也仅仅是局限于莫卧儿宫廷绘画,其影响非常有限。
对绘画的写实性追求的不同传统,导致对西方写实主义传统的不同态度。这种深层的文化心理对写实性艺术的选择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印度艺术中抽象的超验主义哲学的广泛渗透,印度宗教生活中抽象的、象征的图像的广泛运用,导致印度人的文化心理对抽象的、象征的艺术形式有天生的亲和感。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抽象主义艺术在印度能够开出新坦多罗艺术之花,而且印度的超现实主义在印度演变成内容更加丰富,面貌更加独特的原因。
二、传统文化中艺术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的比较
艺术与其他上层建筑的关系而言,中国和印度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在历史上,中国的艺术与政治的关系方面非常密切;印度的艺术和宗教的关系则更加紧密。
自秦汉以来,中国文化就形成了包括君权至上、思想一统等等一套政治思维体系。由于君权至上,即世俗政权在文化系统中的核心地位,文化中的其它因素要紧紧围绕着君权进行运转。从秦朝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多,分裂时间短,统一国家的形态作为国家存在的常态得到认同。统一的帝国需要高度统一的政治管理,所以早在秦王朝就出现了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甚至是思想的高度统一。秦朝的“焚书坑儒”,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时期的“文字狱”都是为了达到思想高度统一而采取的不同措施。艺术作为思想统一的重要内容,同样受到了主流意识形态的高度管治。“思想一统”的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由来已久的特征,这种思维模式无疑影响了新中国早期的文化管理思维。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文艺政策正是传统文化中“思想一统”的现代表现。
在传统文化中,作为政治的附庸,艺术为政治服务的传统也由来已久。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政治和道德的一体性关系。尤其是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政治和道德的一体性关系更加突出。强调道德本位的儒家思想,直接催生了中国古代绘画的重要的政治功用——“明劝诫、著升沉”、“成教化、助人伦”等道德教化功能。宣扬道德教化、充分发挥艺术的教育功能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艺术的历史使命。
相对于表现主义,写实主义艺术就有更加强烈的叙事功能和宣传教育的作用,所以中国独立后选择写实主义而不是表现主义就在情理之中了。对写实主义的选择不仅带有强烈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色彩,更是传统文化心理作用的结果。
印度的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远较中国松散。自古以来印度小国林立,宗教复杂、种族冗杂、语言繁多,统一的时间短,分裂的时间长,小国林立的无政府状态成为国家存在的常态,多数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者统一印度次大陆以前,印度文化的概念里没有今天政治版图概念上的“印度”。由于缺乏国家统一的观念,也就缺乏大一统的思想,也就不具备中国的文化中政治对艺术的高度管控的文化传统。
相比较之下,印度的文化传统中艺术与宗教的关系更加密切。印度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宗教大国。本土自创的宗教就有婆罗门教(后发展为印度教)、佛教、耆那教、锡克教;外来的宗教包括祆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新教等。印度几乎全民信仰宗教,宗教生活成为印度人民最重要的内容。印度历史上重大的事件(诸如印度民族大起义、民族启蒙运动、印巴分治等)也都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在印度文化的系统中,一切文化活动都紧紧围绕宗教展开,作为宗教传播的重要手段,艺术在印度历史上得到了高度发展。
由于印度本土自创的宗教都具有复杂的逻辑思辨性,象征符号作为阐释宗教观念的手段,受到格外的重视。作为宗教教义的图解和说明,图像本身更多地被赋予了图式学的要求,写实性要求逐渐被装饰主义、象征主义传统取代了。这个传统和西方艺术中表现性的、抽象性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西方抽象主义大师康定斯基和至上主义的大师马列维奇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印度文化中宗教修炼的“瑜伽”实践,包括了冥想、观想的精神训练的传统以及宗教修炼的最高境界——“梵我如一”,又和西方超现实主义艺术中重视人的内在精神、重视宇宙精神本体的观念相契合。所以印度当代艺术家和西方现代艺术一拍即合并非偶然。
印度的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自古以来,印度历史上各种宗教和平相处、相安无事,多与印度宗教中的包容性有关系。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印度在历史上成为世界上众多的宗教、种族、民族的大熔炉;在历史的发展中,外来的宗教和文化与本土的宗教和文化没有出现兼并和同化的关系,而是各种民族、文化、思想、宗教长期共存,各自发展,互不妨碍,形成了印度文化的多元性、包容性和宽容性的特点。这种包容性反映在艺术上,就形成了多种艺术百花齐放、多元共存的局面。这里既有写实主义,更有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和新坦多罗艺术等多种艺术。
中国和印度不同的文化传统奠定了相差甚远的深层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面对西方艺术,采取了不同的态度,进行了不同的选择。这种文化心理对独立后两国选择什么样的西方艺术作为主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作者为黑龙江大学艺术学院教师)
{1}王镛《20世纪印度美术史》[M],文化艺术出版,1997年2月。
{2}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