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广州地区高校修辞沙龙综述

作者:李 军 李 娟

局的视野。由此,与会者对修辞的定义、复旦大学修辞学沙龙中提到的修辞核心概念等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就修辞学的本质和研究对象等问题发表了有价值的看法。
  
  1.修辞学研究要有全局视野和动态观念
  邵敬敏先生认为修辞学不应该只关心言语的表达,只关心言语的效果,只关心言语的技巧,只关心言语的特例;而应该研究言语的能力,研究言语的手段,研究言语的结构,研究言语的行为,研究言语的机制,研究言语的认知背景,研究言语的表达和理解的双向联系。一句话,修辞学研究语言在“表达一理解”整个过程中的机制、结构、手段和效果。
  黎运汉先生也认为修辞源于交际,而在交际活动中,除开话语、语境外,人始终是主体,这三因素互相影响,从而产生交际效果,所以修辞学除研究表达外,也要研究效果的问题。黎先生认为修辞现象有静、动态之分。静态修辞指语料修辞,即语言三要素有什么功能,如语音学上的双声叠韵、儿化、押韵,句法学里的主谓句,词汇里的新词旧词等。动态修辞指语用修辞,是静态修辞在特定语言环境下的运用所产生的修辞现象。如《杨朔散文·埃及灯》中的“一进门,两只金色的大耳环恰巧迎面摇过来”这句话,将“耳环”指代那个舞蹈演员,属于辞格动态运用。
  李军先生认为修辞研究应扩展到整个话语交际领域和整个交际行为过程中,立足于话语活动的人际行事本质和双向互动性质,着眼于一整个针对交际对象与交际目的的话语策略的制定与实施。修辞可以看作是言语交际活动中的效果调控行为,即发话人有效调控言语交际的进程和交际的各种参与因素,运用最具针对性的话语策略,最大限度地促使发话人所期望的话语效果的成功实现。修辞学是一门具有鲜明目的趋向性的效果调控科学。修辞着力探讨的是效果调控的行为过程、策略系统、衍生机制及解释理论。提出修辞贯穿在话语活动的每一进程、每一环节之中,修辞性是话语活动的本质属性。
  
  2.修辞学本质上到底包不包括领会
  大部分学者都赞同修辞不仅是研究语言表达的问题,也研究领会的问题。邵敬敏先生提出修辞学的定义应该包括语言在表达理解整个过程中的效果、手段、认知背景这些因素,应该研究言语的表达和理解的双向联系。何自然先生谈到,修辞学是研究语言的领会、复用(反复使用)的学科。黎运汉先生认为修辞现象不仅有表达的问题,也有领会的问题。周国光先生也主张,修辞学既有编码的过程,也有解码的过程,可以为教学服务,也可以为计算机编码服务。他还建议修辞学把触角从静态的辞格扩大到动态的话语、语篇当中去。
  宗世海先生则认为修辞学只研究表达,不研究理解,修辞学对理解的关照,充其量说到修辞要看对象,要考虑听读者的理解能力。近年有很多学者主张修辞应包括领会、理解,甚至提出建立“接受修辞学”,我们始终未敢苟同。说修辞包括理解不合逻辑,这样做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性。
  李军先生持另一种看法,提出修辞学可以不专门去研究理解,那是语用学和心里语言学的领域,但修辞学又不能不考虑理解。修辞学研究理解是指要从理解角度去反观修辞表达的要求,从表达与理解的相互作用之中去把握修辞的机制与规律,是要利用理解的规律去提高修辞表达的效果。表达与理解是一个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完整过程,不可能仅仅是从表达本身来研究表达。理解活动有其相对独立的要求和特点,它会对表达活动提出要求,会对表达过程进行牵制,并提供反馈信息。话语表达并不是用语言来包装发话人的全部思想,而只能是提供证据,去改变受话人的认知环境,以引导和影响受话人作出恰当的理解推理。话语理解也不是纯粹的解码思想,而只能是结合解码而得的话语信息,再根据语境条件去进行理解推理。例如:“妈。”其语码的语义内容就不能等同于“叫妈不要讲某事”或“要妈拿来肥皂”等等的意图内容。发话人的表达必须要考虑和利用理解活动的特点,要充分利用受话人的认知环境,充分利用理解的规律,并针对理解活动的需要来调控表达的计划与策略。
  
  3.对复旦修辞学沙龙中一些观点的讨论
  关于“修辞效果之说”,张维耿先生认为修辞研究注意表达效果,不能认为就是“效果之学”。修辞学的研究应多重视社会中的语言运用的实际,对语言运用进行有效的指导,提升语言表达的效果。
  李军先生认为将修辞定义为提高效果并无不可,问题是要深化效果的内涵,要多方面深入分析和解释提高效果的规律和机制,总结出更科学、更全面、能把握言语交际的动态特点和人类认知规律的、更具操作性的修辞手段系统来。
  关于“修辞结构”之说,认为提法很有启发性,对引导修辞学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不过重视修辞结构的研究,使其形式化,对修辞活动提供系统的解释,是不是就一定可以更新修辞学自身的学科意识和研究范式,突破修辞学发展的瓶颈?看来“修辞结构”如何认定,如何描写,如何应用等都值得修辞学界进行深入广泛的讨论。
  
  三、修辞学与语用学及其它学科的关系
  
  这些问题,语言学界一直进行着讨论,这次活动,不少专家学者也都谈了他们的看法。
  
  1.修辞学与语用学的关系
  宗世海先生提出二者在研究的对象方面虽有部分接壤,但各自有很不相同的本体假设、研究目标和取向。修辞学是门为使用服务的、带有较多规范性质、较多语言学属性的言语学科,语用学是个以言语交际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言语交际深层规律的具有解释性质的言语学科。表面上看,修辞学和语用学有很多相近之处,但实际上两者之异远远大于同。两门学科互相并列,不能把修辞学简单地包含于语用学之内。
  何自然先生认为语用学与修辞学一样源远流长,不会出现互相吞并的趋势,只是会出现友好的融合。这可以从大量边缘学科、界面研究(interfaceresearch)的出现且互相借鉴理论的现象中得到启示。何先生也不同意于根元先生应用语言学丛书的分类处理,于先生不将修辞学归于应用语言学,却又把社会语言学归到应用语言学中去了。
  邵敬敏先生认为修辞学跟语用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能够结合得很好,一直是两张皮,各走各的路。不少学校还将修辞学放入语用学中。语用学中的话语分析、篇章分析、言语行为理论跟我国的修辞学到底如何结合,还是个亟待解决的难题。然而至今我们还没有看到真正的希望。
  李军先生认为语用学研究使用侧重于探讨语言使用的普遍原则、语用要求以及合适条件等,着力解释人们应该如何恰当使用语言,并总结成准则和语用模式。修辞学研究语言使用着力于探讨言语交际中的效果取得问题,即如何在特定的语境中,如何针对特定的对象和目的运用针对性的话语策略去实现发话人特定的交际意图,研究在具体语境中促进话语效果的要求、策略和机理。因此修辞学需要利用语用学揭示的语用规律来提高交际的效果,从这个层面来说修辞学处于学科链的更上层次,完全可以建立语用修辞学。
  
  2.修辞、语体与风格三者的关系
  黎运汉先生结合自己思想的转变谈到了他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他认为三者总体上是有联系也有区别的。85年讨论修辞教学大纲时,学者们就在辩论修辞到底包不包括风格和语体,当时黎先生认为三者独立存在不行,所以修辞学应该包括后两者。但现在他认为应该看成三个独立的层面。修辞研究的是好不好的问题,得符合语体:语体对修辞有更高的要求,是修辞的更高层次;但在符合个人语体的层次上还有个人风格特点的东西,所以风格是最高层次。
  此外,三者也有联系,修辞不研究语体、风格是不行的,但全部包括也不行。修辞学研究有动、静态之分,也要注意风格和它在语体里的局限性、封闭性,在这种语体里能不能用,这种语体有什么风格等问题。
  最后,与会代表还提倡全国修辞学者互相呼应,形成讨论的气氛,在华南地区建立一个修辞学组织,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的平台。邵敬敏先生也建议举办全国性的高级论坛、研讨会,拿出研究成果,务实地关注修辞学的这场革命。

[1]


本文为全文原貌 请先安装PDF浏览器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