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略论杜诗的飞动之美  

作者:胡绍文

神态与英姿描状得惟妙惟肖。不仅《画鹰》,杜甫的题画诗多有飞动之气。无怪乎仇兆鳌评《画鹰》时感叹:“每咏一物,必以全副精神人之,故老笔苍劲中,时见灵气飞舞。”
  
  (二)飞动的画面迭现
  杜甫常常连续使用几个动词炼字,描绘出多个飞动的画面,这些飞动的画面迭现,也使诗歌洋溢着飞动之美。
  收帆下急水,卷幔逐回滩。(《放船》)
  此联写黄昏时放船的情景。“收帆”、“卷幔”表明天色已晚,“下”、“逐”写出了放船之迅速与滩水之急。四个动词连用,语音上平仄相间,音韵铿锵,节奏上给人以紧凑感,相连出现的动作令人目不暇接,船夫动作的迅疾敏捷,船行速度的轻快如飞,回旋的滩水,不断变换着飞动的画面。
  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中宵》)
  此联写中宵之景:流星飞快地划过,水面闪过一道白光;沙滩移动,落月之光随之游移不定。“飞”、“过”二字极具速度感,写出了星落之迅疾。“落”、“动”二字相对而言移动较慢,用虚幻的动景反映夜的宁静。两联在速度上形成对比。飞星、流沙、月影,一片飞动。仇兆鳌对此联极为赞赏:“飞星过水而白,下半因上。落月动于沙虚。上半因下。一就迅疾中取象,一从恍惚中描神。”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旅夜书怀》)
  此联写景一静一动、交相辉映。从视觉角度来看,观察点先是在天空(星),一个方面性较强的“垂”字将视野转换到地面(“平野”),然后又由近而远(“大江流”)地切换了画面。这一联中的三个动词“垂”、“涌”、“流”所创造出的画面和意境动态感非常强,具有飞动的气势。
  
  (三)动态性意境的营造
  语境若要达到飞动之美,就应该是动态性的。关于动态性意境,张同铸认为:它是历时性的,“要求读者的感观(想象)跟随着所描述的事件作向前(向后)运动,在动作时间序列的不断变化中获得审美快感,这是一种‘动’的快感。”
  杜诗中便有时间序列不断变化的动态性意境。如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中收录的这首:
  闻道巴山里,春船正好行。都将百年兴,一望九江城。(《绝句九首》之七)诗的前两句是叙述性质的;第三句“都将百年兴”有一个时间的回顾,时间序列向后复而向前:“一望九江城”则是飞流直下的时序前指。后两句从动作的速度来看有一种夸张,时间序列由向后短暂运动转而向前飞速运动,空间上将遥隔几千里的巴山、九江城连为一体。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上都构成了动感,这种动态性意境也使读者形成了飞动的审美感受。
  除了运用速度夸张造境,杜诗中有时还将速度减慢,形成一种氛围沉重的动态性意境。例如: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
  落日低。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
  无心待马蹄。(《畏人》)此诗作于杜甫久客蜀地之时,诗中多写眼前之物,时间变化不大。但“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一联,则写在“万里清江”的空间背景下一幅三年不变的景观:太阳仿佛也羞于见人。总是低垂的落日模样。在流动的时间序列里,落日的静止状态与自然现象的矛盾形成了对比,营造出了一种凝重、郁闷的意境。这种似乎是静止的“三年落日低”的景象使人自然而然联想到诗人幽居自闭的苦闷心境。这种将速度减慢的动态性意境与对速度夸张的动态性意境给的审美感受截然不同。
  杜诗还采取类似于今天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来营造动态性意境,即将两幅时空完全不同的画面放在一起形成对比,让读者在这种时空的瞬息转化中体验飞动之美。如《赠卫八处士》:“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一联,就是将时隔二十年的两幅画面置于一处,时光的流转与世事的变迁尽在无声的慨叹中。
  一首具有飞动之美艺术效果的好诗,往往是以上多方面的完美结合。例如这首“第一快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
  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王嗣呋《杜臆》曰:“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蒲起龙《读杜心解》中称此诗“其疾如飞”。动词的连用,将诗人瞬息万变的复杂感情串连在一起,使诗歌节奏快疾如飞,平添一股飞动之气。这首诗的飞动之美的成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动词处于一气呵成的流水对中,朗读时语速极快。此诗中颔联和尾联都是流水对,流水对的语义连贯,朗诵时停顿极短,在语音方面可谓“一气流注”。
  其次,动词前后呼应,飞动的画面迭现。“传”和“闻”、“从”和“穿”、“放歌”和“纵酒”、“做伴”和“还乡”、“下”和“向”在动作先后上紧密相连,相互依存,描绘了多个飞动的画面,形成了语义上的“一气流注”。此外,还有准确的副词来修饰这些动词。“忽传”、“初闻”、“漫卷”、“即从”、“便下”,这些短语都是由副词来修饰的动词,表示迅疾的动作,畅快淋漓地表达了诗人在短暂时间内的狂喜之情,非常适合诗歌的题旨情境。
  再者,诗歌营造出了明快的动态性意境。此诗按照时间顺序写情感的变化,读者感官亦随之作向前的运动。特别是尾联,“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四个地点在读者脑海中一晃而过,有一种速度的夸张,这种速度的夸张构成了愉悦明快的动态性意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