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计算机与互联网术语中的隐喻
作者:伍敬芳 刘宇红
域)。同时,“互联网是市场”也和前两个互联网隐喻具有连贯性。因为市场也有一个由内容决定的表面。因此它与高速公路隐喻及图书馆隐喻之间也存在有重叠蕴含关系而具有连贯性。因此我们会发现有如下表达:
(18)深入浏览这个网站,我发现有更多的书可买。
现在,计算机与互联网已是密不可分,相互依存的两个事物。计算机不联网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人们也只能借助电脑才能上网。因此,在计算机或互联网文本中,计算机隐喻和互联网隐喻常常混合使用,请看下例:
(19)当你在网上冲浪时,你可能会闯入一些需要密码的边界上来。密码是你进入诸如邮箱或网上银行等地的钥匙。当你冲完浪以后,最好关闭你的浏览器视窗并清空高速缓存。这样就能减轻CPU上的负荷,你就可以用它完成别的任务了——比如复制文件等,而不用担心你在网络上的旅行会压坏处理器。
4 计算机及互联网隐喻对人类日常语言运用的影响
计算机及互联网隐喻不仅给原词义赋予了新的意义,而且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流行词语,这些词语已被大多数人接受并使用。当然,这些词语都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方式——隐喻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如:
(20)某人“内存不够”
(21)“唉,怎么也想不起来了,死机了”
(22)(某教授在个人网页上告诫其学生)如果你“程序没有响应”,结果可能是两种,一是“系统必须重启”。二是“程序被迫中止”。
(23)电脑公司开业之际,亲朋好友饮酒助兴。一声“开机(启)”,大家各自开启一瓶啤酒。“清零”,大家举瓶畅饮。进行一次“批处理”。“复位”,放下酒瓶。……“嘿,别喝了,我的内存不够,没法运行。”甲拍拍肚皮道。“可不,我的显示嚣也出毛病了。”乙叫嚷,“眼前一切都飘飘摇摇的”。丙颤抖着手,语无伦次地说。“哎,我的键盘怎么失灵了。”
然而,这些隐喻与前文提到的隐喻有所不同。前面讲的是用“人”等来隐喻计算机,这里讲的是用计算机及其术语反过来隐喻“人”等。计算机面世后,面临一个术语的可接受问题,所以用人们熟知的日常事物来隐喻之,到一定阶段,计算机成了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又被用来隐喻比它更抽象或更生疏的事物。同时,人们使用语言,往往喜欢新奇,讨厌陈词滥调。一些新出现的事物,如计算机或互联网,以及相关的一套术语常常会被借用到一般的生活领域,用来强调某些事物的特征,加强记忆,突出所传达的信息,以起到特殊的修辞和社会效果,也反映了老百姓运用语言的机智和幽默(束定芳,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