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3期

吴语姚江方言动植物名称的具象化特征

作者:王 苹

明确。姚江方言动植物名称的构词语素非常具体、细致。其词语的显象办式大致可归纳为这么几种:
  
  2.1说明法
  通过添加修饰语,直接描绘、说明对象的形体特征或性质特点,主体强化视觉形象。如:
  A类:毛蟹、圆蛤、白鲫、银鲫、怨鸟、稻鸡、黄狗、胡羊、百脚、金虫、田鸡、苔条、刀豆、老菱
  B类:老虎草、万年青、呼啸蛇、撒屁虫、鸟脚鸡、花芯子、大刀谷蜢、半边淘箩、长钉蛳螺
  这类词从结构方式看,都为偏正式,由一个或两个描摹事物形念特征和性质特点的语素加上另一个表明事物范畴的语素相结合构成,都为名词。
  A类词前一个词根可以从颜色、形状、性质、功用、事物的所属、事物的来源等多个角度去修饰限制,内部词性构成大都是形+名→名(如:圆蛤、白鲫、怨鸟、老菱),也可以是名+名→名(如:田鸡、鱼衣),还可以是数+名词(如:百脚)。
  B类词是由三个或四个语素组成,在这样的合成词罩,语素与语素的组合具有了层次性,偏的部分主要有三种格式:动宾(如:撒屁)、偏正(乌脚)、派生(老虎),也是从各个方面对客观物象作细致入微的描摹,尽力捕捉、传递出这个词语的形象色彩,它尤其是着眼于人们的视觉效应,力图使接受者通过这些语言。符号的刺激,唤起记忆中有关现实表象的视觉经验,然后在联想和想象中,去把握和再创造出语言的形象色彩,从而给人以更广阔的视觉空间,呈现出鲜明可感的画面美。
  
  2.2重叠法
  通过添加迭字词头或词尾,增加语言表达的生动性、情意性,主体强化听觉、视觉、触觉及色彩情态等形象。如:
  A类:咯咯鸡 嘎嘎鸭 汪汪狗 嗒嗒虫
  B类:月月桂 家家红 台台桔
  C类:夜夜红花 轮轮盘草 家家红刺
  D类:麻结结 鱼泡泡 蚬子壳壳
  E类:棕榈果果 芋艿果果 年柴果果
  在普通话词汇中,重叠造词大都是形容词。如:“甜丝丝、香喷喷、软绵绵、冷冰冰、白花花、黄灿灿、慢吞吞、怯生生”,由一个形容词加叠音后缀构成,属词法造词。是附加叠音后缀式。而名词叠音式造词却不多见,虽有“毛毛虫”这样“××A”式构成的名词,但这种名词极其少见。然而姚江方言中却经常可以看到。ABC三类是通过叠加词头造词:A类词是幼儿对各种动物的形象叫法,借动物的叫声或动作特征加以命名,极大地强化人们的听觉、视觉感受。BC类均为突出其自身特点。“月月红”,强调其一年内开花次数很多;“夜夜红花”则表明是傍晚开花;“轮轮盘草”呈现的是如轮子般排列成圆形的花萼。DE两类是添加迭字词尾造词:D类词重叠部分为其形象展示,“结结”“泡泡”“壳壳”分别是萎蒿、鱼鳔及蚬子的外形特征。E类皆由“果果”构成,这是姚江方言词汇中非常特殊的一个类词缀。说它是类词缀,是因其意义没有完全虚化。这个叠音词缀往往放在植物名称后面,作为名词后缀。表示植物比较小的果实,给人以丢不释手、可触可感的体验。这种动植物名称通过叠音方式,在不同的感觉范围内增强了事物的性质状态,有效地刺激人的感觉器官,使人产生种种具体、真实的感受,产生从直觉到立体的丰富联想,从而“尝”到语言造形写物的“滋与味”,得到多种实感形象生动传神的动态美。
  
  2.3修辞法
  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段,凸显事物的性质状念。主体强化视觉形象。姚江先民在运用修辞造词时最为常用的是下面两种方式。
  2.3.1比喻式
  姚江先民非常善于运用比喻的方式构造动植物词语。如:
  A类:地蟮 金蛋 鱼衣 海瓜子 犁镵头 眼镜蛇 火赤链 水葫芦 铁丝蛇 半边淘箩
  B类:刀豆 箬鲽鱼 瓜子草 鸡心菜 苹果梨 和尚蟹 喇叭花 竹节草 奶水草
  这类词在姚江方言整个动植物词汇系统中所占的比例相当多。根据比喻成分在词语中所占的比重,可以分为完全比喻方式和部分比喻方式。
  A类词属完全比喻造词方式,即该词语整体由比喻方式构成,本体喻体合二为一。一种海涂产的小蛤类,形似瓜子,故名“海瓜子”。“铁丝蛇”是螳螂的内脏,“半边淘箩”是七星瓢虫。这些词既是事物本身的名称,又是对此事物的一种比喻,准确生动地表现出本体事物的特征。其形象色彩历历在目。使人们对该事物感受更为深刻。
  B类属部分比喻造词方式,即该词语由比喻成分和类属成分结合而成。表喻体的语素在前,重在形容和修饰,并以此产生词语的形象意义,我们可以在与本体语素之间加上比喻词“似的”、“一样”等,以明确它的比喻性质。它们或借形表象。或以动态抓特征。或用色彩做渲染,界限清晰分明。形象鲜明突出。运用得好,可以使语言熠熠生辉,生动活泼。
  2.3.2比拟式
  姚江先民们在对事物进行形象比喻的同时,还不忘反观自身,探寻物类之问的关联性,由此产生的比拟手法便成了建立物类间联姻的纽带。如:
  鸡娘 鹅娘 猪娘 蚕宝宝 小娘草 老羊婆 白头公 缫纱郎 牵牛郎 老茄婆
  形状娇小,吐丝时通体晶莹,似婴儿皮肤般光滑、白笃笃的蚕称为“宝宝”,惹人爱怜;如果说。叶子细长的野草“小娘草”是人们眼中亭亭玉立、充满青春气息的姑娘;那么,“缫纱郎、牵牛郎”无疑就是身体强健的青壮年。除此,“娘、婆、公”等字眼也被广泛运用,形成一个从小到大的动植物名称系列。他们将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属性同动植物的特点、属性联系起来,不仅让人们对该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对该事物产生浓烈的感情,移情于物。并且还能够唤起人们的主观联想,表现出事物的勃勃生机。
  以上所述便是姚江方言动植物词语命名显象的主要方式。说明、重叠以及恰当的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姚江方言动植物词语指称的对象词义更加具体。词形更加生动,增强了语义的明彻性,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这种用具象化语言表达方法来指称事物的方式,符合人类的认知特点。人类认知过程一般皆是由具体到抽象的,具体的直接描述的东西比抽象的东西更容易让人认识,因此,人们最初造词时必然是更倾向于用具象化的语言表达方式来指称事物。这也就是具象化表达方式在吴语姚江方言动植物命名中占有强势地位的主要原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