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信息技术课程的信息文化价值及其实现

作者:李 利




  3.对应于意义与价值维度,信息技术课程价值体现为通过内化信息文化价值,提升个体的信息素养。
  信息文化价值的内化,即个体对信息文化的批判品格、主体平等意识的内化。具体而言,即培养和提高信息文化新环境中个体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信息伦理与社会责任。当然,这些价值理念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活动表现出来的,如问题解决中表现出来的批判品格,协作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平等意识,自主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态度与方法等。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应该体现在信息文化对人的素养的提升上面。在信息文化的观照下,即便是课程中关于信息技术技能的掌握,也超越了工具层面,相应的教育使命就不仅仅是使学生在掌握了规则以后能熟练使用,而且提升到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正确、灵活去用的高度。这就将一个操作层面的问题提升到了价值层面上。因此,信息文化观照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更注重培养态度和意识的养成和塑造。学习者不但要学会利用各种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展示信息、评价信息,更重要的是具备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更多地表现为一种信息社会中主体所应有的适应与创新的意识与能力。
  
  三、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首先取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范式。文化视野中的信息技术课程,是信息文化与人的生命个体不断互动的媒介。从这一基本理念出发,文化视野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开发就不能再遵循传统的以牺牲教育生活、教育现场中的丰富多变性为代价的注重课程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的模式。信息技术课程应该立足于信息时代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提供一种亲身体验的信息文化经验。将“课程还原为真实的文化体验”,通过使学生体验信息生活,自我建构与信息文化品格相一致的生命素养,应该成为信息技术课程开发的主旨。由此,便带来了信息技术课程由学科课程向综合课程的范式转换。
  首先,作为综合课程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开发,应该围绕建立一个真正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而展开。在这个环境中,学习者直面相应的问题情境,通过各种学习方式,参与到与问题情境的对话中,体验知识的生成,并最终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态度。这一思路的运用,体现在课程开发中,就突破了传统的“目标——成就——评价”的模式,而倾向于“主题——探究——表达”的模式。即首先预设特定的主题,然后组织起学习者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和逻辑展开的探究性活动,最后进行表达、交流,并共享学习成果。这是一种不仅注重学习成果,而且更加注重学习过程的多元化、个性化的课程设计。
  其次,必须遵循以课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的原则。在文化的视野中,课程对知识的选择,应立足于探寻和构建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意义关系”是一种与人的精神成长和生存处境相联的内在价值关系,它不只关心知识的选择,更关心人对待知识的立场和态度,关心课程处置知识的方式,即知识在课程中的存在方式。以课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正是试图通过加强知识与真实问题的联系,重构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
  以课题为中心来组织课程,是通过一系列的真实的任务的展开,以信息处理过程为线索,将信息处理过程中所需的各种技能串连起来。即针对一个真实任务的完成,学生体验信息检索、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信息加工、信息交流、信息表达的全过程。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认识到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利用信息工具是否能够帮助他们完成所要做的任务,将利用信息工具作为完成任务的一部分。当独立的信息技能综合到信息问题求解的过程中去时,独立的信息技能也就有了新的更为丰富的意义。
  当然,在具体设计课题时,我们要注意其所涵盖的信息技能的递进关系,从而使学生在每一次任务完成中,针对同一个信息处理的环节都会有新的收获,从而在每一次课题完成过程中,在从感受、体验、实践到反思、理解、领悟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中提升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的实现,在具体的课程实施中,还有赖于“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的教学范式重心转移。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构建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的重要途径。构建知识与人的意义关系,需要人在与知识的精神交往中去理解知识,建构意义,突显的是人与知识的对话关系、交往关系,课程是知识与人“相遇”的情境。设计课程的目的,就在于构建一个知识与人的“对话情境”。这一情境的构建,反映在课程教学上,就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为直接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从学会学习的角度出发,改变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通过研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是信息技术课程应对信息时代学习的革命的必然选择。作为最能凸现信息时代特色的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责无旁贷,这也是信息技术课程文化价值实现的基本途径。
  
  参考文献:
  [1]克利福德·格尔茨.文化的解释[M].北京:译林出版社,1999.169.
  [2]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