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1期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作者:雷晓红
课后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力做到数学课程生活化,也就是在数学课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数学问题生活化,将数学课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而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社会、用于生活”的思想。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能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其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中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与价值。本节课中,我设计的两个情景:学生自己得智慧星换小红旗和超市换物,这些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他们易于接受。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学有如下实际价值:
1.“与生活联系的数学”能使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出“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应该充分考虑数学发展中人类的活动轨迹,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这样的数学课程对他们才有吸引力,才使他们产生兴趣,才有益于学生理解数学。才是“人人要学的数学”。
2.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是实现“人人获得必需的数学”的有效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里提到实现“人人获得必须的数学”有多种途径,最基本的是从学生自己熟悉的生活背景中发现数学、掌握数学和运用数学。它能使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数学与周围世界的联系,以及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感受成功,增进自信。
3.在经历现实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实现“数学地思维”。
这里的“过程”,大体包括两方面:①发现实际问题中的数学成分,并进行符号化处理,把一个实际问题转化成为数学问题。②在数学范畴之内,对该问题尝试建立数学模型,发展更为完善、合理的数学框架。学生通过这样的过程,以现实问题为出发点,理解怎样从一个生活现象提出数学问题,怎样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数学地思考生活的意识、习惯和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中,学生的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就是在这种生活化情景中自然形成的。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