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与偏执的孩子一起成长

作者:邹从容




  “平平要杀了爸爸!”当学生惊恐地把这一消息告诉我,我也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句俗语所表达的心境。
  平平父母离异,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他爱和同学们顶牛,言辞激烈,情绪脆弱。对于这样一个缺乏母爱的孩子,我对他亦很关照:天冷了,给他搓搓手;上课时,表扬他大声发言:对他说话,轻声慢语;一起活动,适时送去微笑与关注……
  这孩子虽说牛了点,也不至于……我再三地追问,逐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平平一直在攒钱买菜刀!还不许好朋友透露他的誓言,“我要杀了爸爸!”
  怎么办?送到德育处,那副政工形象的脸警示我,不行!请家长管教,一头苍苍自发告诉我,不妥!可万一自己操之过急,又会适得其反……思来想去,决定:第一,寻找援助;第二,解铃还需系铃人,从孩子自身找原因。
  那天办公室的气氛怪怪的,大概大家情绪激动吧。有人诉苦:平平曾让她劳心透了;有人推测:平平没准将来就是个杀人犯……探讨中,受人敬重的老组长一番话惊醒了我: “你是不是去了解一下这孩子心里到底是怎样想的?”
  一语道破梦中人。是呀,明明知道这孩子与其他孩子一样,需要母爱与关心;明明知道他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缺乏母爱和真正关注,我还沉浸在这嘘寒问暖的形式化的爱心之中,以为这就是教育的全部!
  
  聆听交流,从心开始
  
  “孩子,你到底在想什么?”带着这个问题,我设计了一组问题与平平在一次很自然的语境中开始了心的旅程。期间,努力获得最佳的交流点,以赢得孩子的信任。
  师:在家里,你最喜欢谁?
  平:爷爷奶奶对我最好,我喜欢爷爷奶奶。
  师(惊喜地):是吗!和我一样。我是奶奶带大的,最爱奶奶了。
  在交流中,平平的语速变快了,声调提高了,时不时穿插家里的“好笑的事情”,还模仿爷爷奶奶的动作。可以看出平平对爷爷奶奶的依恋之情。可他为什么要杀爸爸呢?
  师:平时,你和爷爷奶奶说心里话吗?(摇头)
  师:想妈妈吗? (想。情绪开始低落)
  师:最近一段时间你见过妈妈吗?
  平:前年从广州回来过一次,(开始哽咽)我奶奶说她不好,总不管我,妈妈就不来看我了。(从平平断断续续的描述中,我了解到他的妈妈在广州,生活、感情不顺,与孩子的奶奶也有分歧,自孩子记事以来才见过两次面。平平很想念妈妈,认为奶奶爱说妈妈,妈妈才不来看他)
  师:想告诉妈妈,你想她吗? (使劲点头)下次,把妈妈的地址带来,老师教你写信。
  师:奶奶是怎样说爸爸的?
  平:爸爸找了个狐狸精,把钱拿去给别人养儿子,不管我……
  终于找到了平平心中的情节:其父母离异后,把孩子甩给了老父老母。而且各自寻找自己的幸福,忽视了对平平的义务。对于平平来说,一是十分渴望父爱母爱,而父母却不负责任;二是平平的奶奶经常在其面前责怪其父母不爱孩子(特别是其父的移情别恋),使这个倔强的孩子极端怨恨父亲:为什么养别人的孩子,不养自己?三是影视杀父镜头使孩子产生情感共鸣,于是有了幼稚的泄愤念头。
  师:爸爸妈妈不能做朋友了,分手是他们自己的决定。我们都尊重他们,好吗?(点头)
  师:有一点我相信,在他们心里,你永远是他们的孩子。在你心里,他们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对吗? (对)
  师:以后,我们多和爸爸妈妈联系联系,好吗?
  
  寻找对策,以心交心
  
  引发平平杀父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外部环境与自我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
  为解决外部环境的问题,我颇费脑筋。平平奶奶是一个能干直爽的老人,为避免引发她对平平父母的怨意而造成血压上升,有话得慢慢说。平平爷爷慈祥,知书达理。提起自平平出生以来的艰辛和劳累,如今孙子却仇恨自己的儿子,爷爷直淌眼泪。之后,我分别和两位老人及平平的父亲就孩子的人格发展、终生幸福进行了交流,决定由家庭和学校共同为平平创设一个充满爱心和宽容的育人环境。自上次与平平谈心之后,孩子对我多了一份期待,有事无事地挨到我身旁,向我问好,看我做事。我知道,他在期待什么。
  师:爸爸最近来看你没有?
  平:来了。给我买了……
  师:其实,你爸爸每天开车还是很辛苦的,阿姨又没工作,你想过没有?(没)
  师:是不是想到他把钱拿去养别人的孩子,心里不舒服?(是)
  师:现在阿姨、弟弟和你们是一家人了,爸爸应不应该养弟弟? (不做声)
  师:奶奶说了,爸爸工资少,拿不出钱来,不怪他。要是爸爸不关心你的话,我们就对他有意见了,你同意吗? (同意)不管你对爸爸有什么想法,要让爸爸看看——我的孩子多懂事!怎么样? (嗯)有什么新打算?(好好学习,听话……)
  师:妈妈给你写信了吗? (忙念信)
  师:我为你高兴!也为你爸爸妈妈高兴!把你最近的进步告诉爸爸妈妈,行吗?
  不久,平平给妈妈寄去了自己成长的一页。假期,平平妈妈从外地回来看孩子,抱着逐渐懂事的儿子泣不成声……
  虽然一波三折,但经过家庭学校的努力,平平毕竟愿意和爸爸单独在一起了。
  平平的进步让我明白了,与每一个孩子的沟通必须从心开始,也让我领悟到,教育的真谛是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