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3期
实施新课程,教师要有哲学素养
作者:易安定
第三,注重实践。人们注意到新课程用“理念”代替了“观念”。“所谓理念就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它既是一种观念,也是一种行为。”[3]理念强调的是行动,是要付诸行动的坚信不疑、坚定不移的信念。课改需要观念的转变,但更需要行动。广大一线教师是课改的主体,要敢于尝试,大胆实践。学习、交流、实践、反思,循环往复。这是每一个教师成功的必由之路。
3.要善于抓住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认识的根本任务。善于抓住本质是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实施新课程,必须抓住本质,否则就会盲人瞎马和无所适从。
第一,新课程的本质:以人为本。“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培养和谐、完整、独特的人是发展的根本目标。尊重人、关注人、发展人,是新课程的根本出发点和着眼点。一位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的八年级学生对她的一位知心朋友说:“我实在不想上学了!”朋友问她为什么?她说:“上学太累、太烦了!”朋友说:“那你的学习咋那样好?”答曰:“那都是给我的父母、老师学的,是要给他们争光!”扪心自问:我们的教育教学考虑学生的感受了吗?这样的教育意义何在?
第二,课堂的本质: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老师们都知道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地方,但我们什么时候让课堂成为“学堂”了?一直以来,老师独霸课堂,主宰一切,学生一直处于服从、被强迫的地位,学生说话的权利需要老师“恩赐”,想发言先举手,老师首肯才能发言;读书、思考、讨论的权利也是老师“恩赐”的:“给大家×分钟时间读课文”,“给大家×分钟时间思考”,“给大家×分钟时间讨论”,时间一到,老师说声“停”,学生必须立即停止读书,停止思考,停止讨论,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老师常常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而又常常抱怨、批评学生不好好学习。难怪不少学生感叹:做学生太难了!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也是学生犯错误的地方。老师要善待学生的错误,其实错误也是课程资源。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在纠正一个个错误的过程中实现的。然而,我们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的。
第三,教学的本质:促进学生学习。课堂是学生学习成长的地方,那么课堂教学就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成长的活动。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没有学生的学习活动或者没有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学就失去了意义。所以教学的本质是学而不是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自主权,指导而不代替,引导而不强迫,促进而不压制。
教学是一种涉及教师与学生双方的活动过程,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交往是教学的外在表现。交往的基础是平等,观点碰撞是交往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新世界出版社,2004,4:3-4.
[2]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5:138.
[3]关文信.新课程理念与小学课堂教学行为策略[M].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5: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