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试论和谐社会中的教育公平
作者:姜瑞强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作为公共服务重要内容的义务教育,应让孩子们在起点上享受同样待遇。不论城市还是农村,东部还是西部,让每个孩子接受平等教育,沐浴公共财政的阳光,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诚信政府应尽的义务。
和谐社会的深层基础在于诚信。公平教育要以诚信维护自身的形象,以诚信赢得社会的支持。依法办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乱招生、乱办班、乱收费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各级各类学校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素质教育为主题,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把诚信教育与大力加强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因地制宜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教育活动,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教师以诚信赢得社会的尊重,切实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以培养人才、传授知识、弘扬先进文化和推进社会进步为已任。以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精湛的业务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艺术、诚信的作风教育来影响学生,全面关心学生的成长,尤其是注意观察学生的思想变化,把学生的思想工作做细、做活、做实,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和威信,坚决杜绝有偿家教,体罚学生等不良现象。
教育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让他们学会真诚,诚信,这也是对教师智慧的考验。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敏锐捕捉学生生命发展的细节,促成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真诚生活,真诚面对,学会尊重生命,呵护生命。
五、公平教育是一种人文教育
肖川博士在《审视教育目标》文中说过:“现代社会――一个多元、平等的社会,一个推行民主与法制的社会,一个社会变迁和社会流动日益加速的社会,一个需要竞争与合作的社会,一个其活力与综合国力取决于全民创新能力的社会,需要培养的是具有理性精神、具有广博深厚的基础文明的教养、具有某一领域的专门知识和技能、具有自由与责任的意识和能力”。这段话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地、严肃认真地审视我们的教育目标。
以前我们培养的学生都是循规蹈矩的,几乎是一个模式,希望没有个性,没有独立意识,没有自我意识,培养出来的是惟命是从的孩子。中国有一专家甚至讲过,中国的传统教育是培养自卑者的教育。在应试教育中,学生永远达不到目的,永远离目标很远,永远都是失望。教师关注的目光往往锁定在几个“佼佼者”身上,许多学生被贴上了“朽木不可雕也”标签而不理不睬。
人文教育倡导“以人为本”,就是一切从人出发,即:一切为了人,为了一切人,为了人的一切,实现每一个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使人的自由本性得以充分实现,使人的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协调、全面发展,使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使人成为自由之人,绝不是为了物或物化的分数。人文教育应是关注每一个学生,欣赏每一个学生,发展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关注那些容易“被遗忘的角落”――问题学生,要敬畏和呵护他们,他们也能闪烁出耀眼的光芒。
注重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发展。教师应亲近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教会学生要有自我独立意识,有自信心,具有挑战性,热爱生活,善待生命,帮助他人,学会宽容与感恩,并允许学生犯一些成长过程中的美丽错误。
学校要切实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让校园文化渗透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享受文化的熏陶,实现人格的升华。对学校的每一间教室、每一堵墙、每一个角落都要精心设计,让校园处处浸润平等、宽容、理解与激励。让学生在自主感悟、理解、欣赏、评价中自由地张扬个性,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让细节中的生命关怀温暖教育的诗情。
注释:
[1]陈初越.“教育公平改革”风雷隐动[J].教书育人,2006,(5):15.
[2]常轶.让孩子站在一条起跑线上[P].人民日报科教周刊.2006-11-2.
参考文献:
[1]李亚彪,张乐,郭奔胜.追问教育不公平[J].教书育人,2006.(5):16-17.
[2]谢维和.教育公平与教育差别[J].人民教育,2006(6):8-9.
[3]常逢生.在科学发展中构建和谐教育[J].人民教育,2006(6):14-15.
[4]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出版,2002,6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