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生成性教学事件的处理策略
作者:王银水

案例4:图1电路中,已知R1=R3=2Ω,R2=3Ω,R4=6Ω,U=9V,求通过电流表A的电流大小和方向。在解得这道例题的结果后,一位学生提出“如果电流表的内阻不能忽略,假如为1?,那么结果又如何呢?”这时教师可以这样说“很好!说明你很会动脑筋,但这就变成了网络电路,已超出高中物理的范围,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查阅大学物理电学的有关书籍,这里我们就不去探讨。”
五、干扰事件的回避策略
干扰事件是指与教学内容毫无相关性且对学习有干扰作用的事件。对这种事件,如果不处理或不理睬,既怕伤害学生,又要产生干扰。这时可采用妥善的回避策略。所以回避并不是不处理,而是一种既教育学生又排除干扰的巧妙处理。具体方法主要也有三种。
1. 幽默调侃法。通过有针对性的幽默言语或动作来化解,让学生付之一笑,既巧妙回避,不伤害学生,又给人以启迪,一举两得。
2. 直接回避法。对学生提出的干扰问题,教师可以婉转地说“你能大胆提问这很好,但由于这个问题不属于现在探讨的范围,所以我们就不去探讨了。”时过境迁,等学生自悟以后,会觉得自己的可笑,更会感激老师的宽厚。对其它的干扰事件,教师可直接解释原因来排除干扰。
3. 视而不见法。如果干扰事件还处理隐性状态,或没有产生一定影响,教师即使已经发现,也不妨视而不见。当然采用此法的前提是不会伤害学生。
案例5:一位教师按图2装置演示受迫振动时,先让A摆振动,其余摆跟着振动,一边观察一边分析得出结论,没有恰到好处地按住摆球,时间一长,学生观察到这些摆的振动就不同步了。这对受迫振动的学习是有干扰的现象,本可通过课前预设来避免的,但既然发生了,就应及时排除。教师可先幽默地说“物理现象跟人一样,你不满足它,它就不配合你。”然后说明由于阻力的原因导致这种不同步,从而排除干扰。

综上所述,生成性事件并非新课程所特有的,但新课程赋予它更多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因素,因而实施时就更应关注其教育教学价值的开发与利用;同时也由于它具有偶发、即时和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分门别类地对它加以及时妥善处理显得尤其重要。限于篇幅,本文仅从大方向上介绍了一些常用的处理方法。但只要我们转变观念、积极探索并辅以一定的尝试性实践,就能摸索出更多更好的办法,做到驾轻就熟、灵活处理,从而在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去落实新课程理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