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4期
邀你倾听花开的声音
作者:陈燕君
《认识毫米》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教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在学生学习长度单位的过程中,常出现“我妈妈的身高是160MM”之类的笑话。面对它,我怎么也笑不起来。陈省身教授生前倡导快乐数学,数学在大师心中一直被看作“就是好说”。通过教学,积淀“数学不仅好说还好用”的积极情感,感受到鲜活的数学而不仅仅是它冰冷的美丽,是我的职责。教学这一课时,我尝试着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因为我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学习”本身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有专家指出:一个人所掌握的知识,如果每年不能更新7%的话,就无法适应知识社会的变化。教学常态下什么?是渐变。在变与不变之中一路前行。一方面,教学要追随时代步伐,同时它并不偏离自己的轨道,这很有点万变不离其宗的味道。正所谓,教无定法,常教常新。
以下是《认识毫米》的教学片段及反思。
[片段一]
师:最近,广播里、电视上、报纸上出现最多的一个英雄叫——?
生:(齐声)杨利伟。
师:对。他为咱中国又争了光。我们应不应该关心他那一天怎么生活的?
生:应该(声音洪亮)。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非常关心杨叔叔。知道他是怎样睡——(生:吊着睡)怎样行——(生:漂着走)怎样吃——(生:挤着吃)。停!挤着吃,是吧?这个食品袋的开口有多大呢?多大合适呢?设计一下。
生1:大约两厘米吧?总不会是半米吧?
生2:太小了!吃得太慢,规定时间吃不完。
生3:太大了也不行。都漂走了,叔叔吃不饱怎么办?
生4:我知道,35毫米。
师:你是怎么知道“毫米”这个单位的?
生4:我预习了,知道“毫米”是个很小的单位,比我们学习的米、厘米还少。
师:你真棒!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毫米(出示课题)
反思:
以前播放录音“今天的降雨量是5毫米”或视图“8毫米影片”导入新课。效果远不如这节课。当时教这节课时,正值“神五”飞天。我就充分利用这个机会,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起关注,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测量用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学生关注杨利伟在“神五”上怎样吃、睡、走,而我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用俗话学知识能解决生活问题的常识,是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思考的。为此,我创设了这一贴近学生生活,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情境。
[片断二]
师:也许,我们设计的食品袋开口合适,会被宇航员叔叔采用。不管怎样,知道的人一定会夸我们有爱心。只要有心,生活中许多事都与教学有关。瞧(出示:1元硬币)经常使用吧,猜猜它的厚度。
生1:5MM。(量后报告说:2MM)
生2:没那么厚,约1MM。
师:谁能精确地说出它的厚度吗?不能,怎么办?
生1:量一量,就知道了。(很多学生急切地拿出1元硬币量起来)
师:(模拟童声)我有意见了,大家天天都用我写字。怎么不关心关心我呀?
众生:谁呀?哦,铅笔。
师:快!关心自己的好朋友——铅笔。高高地举起,互相瞧瞧,怎么样?量量自己用的铅笔长多少MM?
(众生忙开了,举——瞧——量——汇报)
生1:我这支是环保铅笔,不用剥。是我妈妈买的,我可喜欢了。
生2:我的铅笔漂亮吧,六边形的,放着不会滚,稳的。
生3:我的铅笔长150MM。
生4:我的长145MM。
……
师:(收集几枝有代表性的笔)今天,我真是一饱眼福,简直等于参观了一个铅笔展示会。这是一支环保铅笔,回家别忘了谢谢妈妈。就是说今后你和你的同学会有更多的人都用环保铅笔。因为它一环保,二安全。这是一支150MM长的铅笔,这是一支145MM长的铅笔。现在,都还给你们(特意将两人的还错)。
生1:老师,这不是我的,我的没这么长。
生2:(赶忙量自己的)我的也错了。
师:(故意地)还错了?两只一模一样,怎么错了?
生1:不一样长,我的长145MM。
师:哦,老师马虎了。就会——
众生:犯错误。
师:你俩真细心。用再量一量的办法证明了老师的错,我服了。(两生喜形与色)我提议,明天,再量一量自己用的铅笔。看看少了多少MM。愿意这样做的同学请对老师笑笑。(众生笑了)
随后,量回形针、钉子、大头针、纽扣等实物的长短或厚度,学生兴致勃勃,很多实物都自然成为学具.
反思: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从学生的发现中 “我这支铅笔是环保的”抓到了宣传环保,警示安全、节约教育的契机;从学生的表现中(如“量呗”“要这样量”等)捕捉到更多的来自学生群体的智慧,并极力张扬;夸学生细心,承认老师“马虎”无一不是在示范如何让学生得到极大的尊重,无一不是在体现人文关怀,无一不是在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数学本不是思品课,它姓“数”。因此,数学的严谨性应充分体现在这节课的“精确”上。
[片段三](出示书上图)
师:看哪个组能读出这块橡皮的长度,并且又对又快。(汇报开始,有请各组代表板书结果)
组1:88MM。
组2:8CM8MM。
组3:9CM差一点。
组4:9CM差2MM。
师:这么多答案呀。难道这一块橡皮的长度会变?这量的可是同一块橡皮呀。
生1:不是变,是有误差。
生2:不对,9CM差一点到底是多长呀?
生3:那是估算,第四组说得准,但好象不对。
生4:第2组怎么用了两个单位?
生5:不行吗?我就是这样的。
生6:没发现吗?1、2组其实是一样的。
生7:88MM就是8CM8MM。
师:今天做对的是——
生:(齐答)第一组、第二组。
师:第三组也对,但估算时用好。第四组呢?
生1:其实也对的。
生2:只是平时没人这么说。
生3:只会说8CM多8MM。
生4:那不就是8CM8MM了,也对了。
师:都对。今天做的又对又快的是——
生:(第一组)耶。
师:祝贺的掌声在哪里?
生:(掌声响起)
师:说说你们的经验好吗?
生:(兴奋不已)先自己独立量,再对照,会量的帮不会量的。当答案不一致时,再量量。
师:(板书)8cm8mm=88mm。同意的请示意。
生:(示意方式:举手或做手势“√”手语者)
师:请你说说为什么?(选做“√”手势者)
生:因为1cm=10mm,8cm就是80mm,再加8mm,就是88cm。所以相等。
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善读孩子这本“无字书”,是展现一节充满智慧的课的前提。这一环节的教学,由于有了比赛的意味,学生们自然进入“合作交流”,发挥集体智慧,使目标一致,生怕自己的同伴掉队。本来合作交流就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大班额的条件更让我钟情于小组合作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本互动的得意才是最生动的课堂。“耶”声的出现、拇指的竖起、掌声的响起,是学生对自我的最好奖赏。